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7:31:29
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如题!
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
如题!
历史上真的有阿凡提这个人吗?如题!
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阿凡提”意思是老师、有知识的人,是个尊称,而不是名字,他的名字叫纳斯列丁,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大家又称他为霍加 纳斯列丁 阿凡提(霍加也是称号,意思也是“老师”).
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欢乐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脸的人就会展开笑颜.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投机的商人,受贿的法官、伪善的毛拉们逞威作福的万恶的社会……一句话,他嘲笑那些假仁假义的人,这些人在自己为了欺骗而制造出的宗教法律的掩护下,吸干了穷人的血.
阿凡提的形象:头戴一顶民族花帽,背朝前脸朝后地骑着一头小毛驴,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声也富有特色:温和而极具某种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间创作之一,阿凡提已经被列入“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列.
说法1:
阿凡提的故事
中国维吾尔族机智人物故事.一系列以纳斯尔丁·阿凡提这个传奇人物为主人公的维吾尔民间幽默故事的总称.阿凡提这个形象,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反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世俗观念的斗争中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一个深为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有关阿凡提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中流传,而在维吾尔族人民中更是家喻户晓.这些故事题材广泛,构思奇巧,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大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劳动人民的是非观念.1958年以后,中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5 种文字出版了14种版本的《 阿凡提的故事 》,其中戈宝权主编的版本,收入故事393则,是迄今为止较全的一种版本.阿富汗、土耳其等国也都广泛流传着阿凡提的故事.
说法2:
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
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十三世纪的土耳其.他于回历六0五年,也就是公元一0二八或一0二九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最好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阿凡提活到七十六岁高龄,最后在土耳其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逝世,他的坟墓至今尚存.据说,他的坟墓是根据他的最后一个笑话,也就是他的遗言建成的.他的坟墓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空空,没有砌墙,但是在墓地前面的大门上,却装上了两把大木锁,谁到这里一看,都会由不得发笑.
阿凡提一生讲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如同所有的智者一样,他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中国于1979年拍摄的[[阿凡提]]至今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他还和[[圣经]]故事中的法神摩西聪明,伸张正义.
在此也可见到大家向往光明,惩治黑恶势力的决心.如同古希腊史诗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就有"阿凡提''象征正义的形象出现.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的宝藏,无限的文化宝藏!
木偶戏
木偶戏系列美术片.1979~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共13集,导演:曲建方、靳夕、刘蕙仪、蔡渊兰、金芳铃,编剧:凌纾、靳夕.故事根据流传于新疆民间的《阿凡提故事》改编.主人公阿凡提是个疾恶如仇、幽默风趣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为穷苦百姓伸张正义,让贪婪愚蠢的巴依、国王受到惩罚.影片中西域风格的情景,夸张的造型,幽默的对白使这部片子广受好评,尤其是阿凡提黑胡子、头缠包布、骑着小毛驴的形象深入人心.第一部影片成功后,继续拍成多集系列片.影片曾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1980年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