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以怀疑为主题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9:26:35
跪求以怀疑为主题的文章
跪求以怀疑为主题的文章
跪求以怀疑为主题的文章
1.
敢于怀疑也是一种精神
生日时,友人送我一个化妆镜.镜子很小巧,做工也精美,手柄和镜框都是镀金的.我很喜欢,因而也格外珍惜.修剪眉毛时我总喜欢用到它有放大功能的那一面.每次我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从盒子里拿出来,用完了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去,从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可是有一天,
我在拿镜子的时候却不小心把包装盒带到了地上摔得七零八落.然而这一摔却让我有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因为我看到地上居然躺了一个黑色的丝绒袋子,袋子的大小刚刚好放进这面镜子,于是我明白了也许这是生产者为外出携带它的人特意制做的.
可是这么久了,我居然没有发现,它是藏在哪里的呢,于是我拿起那个摔开的盒子进行拼装,终于发现原来它是放在一个小夹层里的,而这么久了,我从来都没有也没想到过要去打开那个夹层,因为那看起来太不像能够隐藏什么东西的地方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思维惯性,也不知道商家是否意识到人们可能存在的这种惯性.
忽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影视剧中的一个情节: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男孩也充满爱慕.但男孩却羞于在女孩面前直接地向她表白,于是男孩买来一盘录音带,在上面录了一首女孩平日里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曲,并在歌曲后面录下了他对女孩的爱情表白.在女孩生日的那天,他把它做为礼物送给女孩.女孩听了那首歌很多遍但每次歌曲一完她便迅速地倒带,就这样阴差阳错,女孩从来都没听到过男孩的那段爱情宣言.
男孩呢,也就没能听到女孩的任何答复.他以为女孩是在用沉默拒绝他的爱.于是他很失望地离开了,远走他乡.多年以后,女孩在整理东西时又发现了这盘录音带,她又听到了那首歌,可是歌唱完了,她却没来得及去把录音机关掉,就在这时,她清楚地听到男孩的声音,那段爱情的表白,这是多少年来她都没曾听到过的.画面定格在那里,女孩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复杂.
这是很多年前看到过的一个故事情节了,但我却深深地记下了它,当时觉得上帝是跟他们开了一个并不可笑的玩笑.如果当初女孩有耐心让录音机多转十几秒,如果男孩不是用了这种自以为很浪漫又安全的方式,如果……太多的如果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能,也让一对有情人永远地失之交臂.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人们的思维成为一种定式以后,我们就很难发现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一些东西,因为我们总觉得不可能,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将一件东西变成垃圾的,首先是人的大脑,许多情况下,人的大脑与垃圾桶没什么区别.
也许,敢于怀疑也是一种精神吧!
2.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顾颉刚(1893—1980)是位历史学家,从20年代起就从事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著述丰富,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本文谈的是他自己治学的经验,即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学有所得,有益于世,于是著文传布,这是阐释体论说文的由来,也由此决定了它的特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比如“怀疑”)要阐释清楚,所要传布的事理(比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必须来源于实践,有充足的根据.
评论体 这是对特定事物特定言行进行评价的文章.一般人写评论,是有感而发;中学生作文训练或检测则是限定材料,即时生意.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上述两种情况的共同点就是都紧密地为现实服务.一篇评论体论说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评论对象交代得清楚(当然不必嗦,而是根据评论的需要突出重点和要点),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对事物的分析入情入理,不牵强附会.至于文章的具体组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都可以.
因为对象的不同,评论又分出了种种名目:思想评论、文学评论、体育评论等等.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重点要掌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法.评价一种言行思想或一篇(部)文艺作品,如果赞成,说它好,怎么把这“好”说出来?如果不赞成,说它不好,又怎么把这“不好”说出来?除了认真审题,理清思路外,在论证方法上也要注意灵活变化.思想评论,常用释义正名法(把有关名词、概念的外延、内涵解释清楚)、揭示实质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立标衡定法(拿出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所评价对象,合则好,不合则不好,属理证一类)、推因论果法(说明或推断评论对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结果,也属理证一类)、比较异同法(即类比法、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等等.如果是反驳错误的言论,还常用引申归谬法(按照对方的说法推导出显然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它的错误).文学评论,也常用立标衡定、推因论果、比较异同等方法,此外还有读者印证法(以读者的感受证明作品的优劣得失,属例证法一类)、述评合一法(寓评价于复述作品内容之中,也是例证法一类)、剖析内涵法(把作品的底蕴挖掘出来,阐释清楚,也属例证法一类)、带入意境法(用描绘的方法把作品中的意境展现出来,把其他读者带进意境中去.这是文学鉴赏的常用方法,一般评论偶而也用,也属例证法一类)等.
3.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1
我懂的不多 我只知道精神病人是常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