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16:41:00
《拣麦穗》
《拣麦穗》
《拣麦穗》
《拣麦穗》赏析 尽管流年似水,岁月的风风雨雨会抹去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但有关儿时的回忆却往往清晰如昨天,因为长大了的人们,总是格外怀念人生中最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拣麦穗》便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小女孩,由于生活的贫困,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拣麦穗,要用麦穗换来的钱攒嫁妆.可女孩实在太小,根本不懂嫁人是怎么回事.于是,童心无邪、童言无忌,当别人问女孩要嫁给谁时,她竟然回答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因为这样就能天天吃灶糖.对于一位在贫困中生长的农村小女孩,产生这种天真、可笑却又着实可爱的念头是自然而然的.对她来说,能够天天吃灶糖是生活的最大享受、最高幸福.卖灶糖的老汉当然不会像小女孩那样天真,他是一位到处流浪、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他明白女孩的话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童言,然而,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才能说出这样教他开心的话,使他在寂寞中感到一丝温情.于是,在这一老一少之间开始了一段纯洁、动人而又妙趣横生的交往.老汉真心疼爱小女孩,女孩对老人也越来越依恋.然而,寒来暑往,终于有一天,女孩没再等到卖灶糖的老汉,老汉离开了人世.女孩禁不住伤心地哭了,为生活中失去这样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为他们之间朴素而美好的交往无可奈何的中断而深感悲伤.在贫穷和寂寞中培养起来的友情最为可贵.《拣麦穗》通过对小女孩和卖灶糖老汉之间感人至深的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她希望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像卖灶糖老汉那样的慈爱之辈,懂得爱护关心别人,尤其关心“丑小鸭”式的孩子,而且这种关心爱护又该是没有任何希求的给予.这篇散文,是一首无私之爱的颂歌,也是期望人心沟通的一声真诚呼唤.因为只有在充满爱和温情的世界中,人才可能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善良,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加光明和美好. 张洁是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是浸润着诗情画意,又带有淡淡的感伤色彩.她表达情感从不采取浅显直露的方式,欢乐或忧伤,都透着温柔与优雅的气质.她往往通过温和细致的笔调、委婉动人的文字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读她的作品,常常令人联想到契诃夫的小说和俄国画家列维坦的风景画.仿佛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在暮色薄雾的笼罩下,远方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面对这样的景色,心灵为之微微颤动,既感到生活温柔甜蜜的诗意,又会为生活的不尽如人意处而情不自禁地长叹.《拣麦穗》这篇散文,也体现了作者的这一风格. 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一幅娟秀的风景画,在月残星稀的清晨,满怀幻想的女孩挎着空篮去拣麦穗.田野上腾起薄雾、月亮偷偷地睡了一觉.诗意的画面突然掺进了一声轻轻的感叹,一旦想到现实生活的贫困和将来未知的命运,美丽的梦幻顿时变了味儿.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特点.这篇散文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但作者衔接得自然流畅,行文的过渡扣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略得当,显示了作者艺术的“剪辑”水平.由于作者是小说家出身,她对人物外貌的塑造,神态举止和语言的刻画,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年龄特征,具有至深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文海采珠 1 、作家作品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2 、相关评论 (1 )张洁小说的相关评论 在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但她的许多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问题.她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许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女主人公钟雨对于那个遭受历史厄运的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坚贞不渝的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抚慰当时“文革”创伤的感情载体,因此,这篇并没有直接涉及“伤痕”主题的小说,成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女性近乎圣洁的“爱情”方式,来超越痛苦的历史记忆的做法,在《祖母绿》中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曾令儿独立承担生活重压的坚毅形象,又成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表征.《方舟》则写三个离异女性,她们因女性身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张洁有一部分作品,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尾灯》、《她有什么病》,也尝试把握“重大题材”.长篇《沉重的翅膀》曾为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作品完稿于1981年4月,表现的是1980年的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且把笔墨写到社会结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级官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不过,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情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她猛烈抨击、嘲讽某些男性人物的猥琐、低俗趣味,诅咒他们的欲望是令人恶心的“红蘑菇”开放在女性人物的生活中.长篇《只有一个太阳——一个关于浪漫的梦想》,表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处身“真实”的西方时的体验和感受,尤为尖锐地表现了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则以婚姻形式进入西方)面对西方时精神上的焦虑、沮丧和物质上的困顿.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 (2 )张洁散文的相关评论 80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20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60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 难点互动 1、 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 解析:本题是对作者写作背景的探讨.因为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答案:它是作为铺垫和映衬出现的.一方面引出“我” 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 拣 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2、作者在作品中,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试说说本文的主旨.解析: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描绘了一副副北方农村的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却表达了对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的礼赞,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了爱与美的略带忧伤的童年世界之中.“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而孤苦伶仃的“卖灶糖的老汉”也在“我”对他的纯真的情感中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虽只是一个陌生的老头,但却是除母亲之外最疼爱我的人.这份简单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多年后流露出来的伤感来自于成年后主人公的态度,经历了人生的的酸甜苦辣,心里已经落上尘埃以后再来回顾这段情感,于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忧伤溢于言表也流露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答案: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自主探究 1、当“我”长大后,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爱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态度呢?答案: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一些小礼物给她.他是真的很疼爱她的.他对她的爱不仅表现在送给他小礼物,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他的感情,在他懂事知道害臊之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但是仍带一些小礼物给“我”.他对她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由此可看出他对她是充满了一丝同情的关怀与爱护,这一份真挚淳朴的情怀不正是在一种爱的光芒下产生的吗?而她也学着一个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象猪肚子的烟荷包,准备等出嫁的时候送给自己的“男人”.虽然长大了,但对他的依恋却越来越浓,每次都会送他很远. 2、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早已不知被她丢到哪里去了的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答案:她是为了找回记忆,找回那一份埋藏在心底的纯洁质朴纯真的感情.因为幼时的那一口无遮拦的“爱”时不遵从世俗的规则,是超越功利及世俗的.长大后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因为长大后,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企求,没有任何企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