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缺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7:08:17
宋朝为何缺马
宋朝为何缺马
宋朝为何缺马
你好 下面先谈为何宋朝“先天”缺马 后面谈宋养马为何养不成
其实,宋朝缺马问题的确不能全怪宋朝,因为燕云之地不是宋人丢的.
但是,宋人也不是毫无责任,因为另一产马之地,甘凉河套,的确是宋人失策丢的.北宋真正的失策也恰恰不是对辽,而是对西夏.
宋初连西夏国都没有,不过是仅有陕北五州小地(那儿还不是西北最优良的产马地)的李家定难军,臣服于宋,助兵又助战马,完全谈不上大患,根本比不上南唐北汉,所以《新五代史》都将其列入杂传,而非世家.
等到宋太宗时操之过急,想借李家内乱完全废除定难军,将李家缌麻以上所有亲属全部押解入京.激起李继迁和其族人反抗,出逃时带走的队伍才数十人,十年之后,不但尽复五州之地,连宋之灵州都攻了下来,就是从丢灵州开始,宋的良马产地才算真正全部丢失---------“夏贼之觽,未尝以匹马贸易于边郡,是则中国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如舍灵武,复使西戎合而为一,夏贼桀黠,服从诸戎,俾秦、泾、仪、渭之西,戎人复不得贸马于边郡,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续资治通鉴长篇》
此时期李继迁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依靠宋辽矛盾,受辽封号,让宋朝陷入两线作战,而这一策略之所以能施行,其契机就是宋朝失策的想同时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西北五州.
等到宋真宗澶渊之盟与辽和解,宋辽战事结束,这时宋朝腾出手来了,应该集中力量向西夏讨回失地了吧?却碰上“五鬼”献瑞,真宗封禅,宋朝一片和平景象.而此时西夏的李德明,为避免像先前的宋朝一样陷入两线作战,开展外交手段,主动对宋称臣讲和(还对辽国称臣).西夏稳住宋辽之后,全力向西线发动攻势,灭回纥、败吐蕃,尽收河西走廊.而宋辽此时则浑然不觉其狼子野心.
到了李元昊(李德明之子)时期,对宋发动三大战,寻求实质上的完全独立,宋军三战皆败(但也在归娘谷、龙门川、兔毛川三战给与还击).然后是李元昊主动要求称宋帝为父,却别以为这是元昊服软,其实是算是元昊耍赖--------------“中国事夷狄,称“男”则为卑;夷狄事中国,称“男”则为亢.故纲目不书石晋所称,所以为中国讳.兹直书之,所以著元昊之悍也.”《西夏书事》
并且一边称是宋帝儿子,一边又诡称宋朝祖宗,想占口舌便宜------------“元昊所遣如定(使者)等已于紫宸殿朝见,窃闻所上书中有‘吾祖’之称,此西人玩侮之甚.古者夷狄,单于、可汗之类固无嫌.今元昊无端撰此名目,彼称陛下为父,却令朝廷赐诏呼彼为‘吾祖’,可乎?”《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臣识破元昊想占口舌便宜的小聪明,要求元昊别称儿子,应该依旧称臣,元昊答应,但条件是将每年岁赐增至二十五万.双方这才和解.(其实元昊在国内依旧称帝,一切从帝制.而且在李德明时代,西平王见辽宋之诏使,是要行下跪之礼,等到元昊在河曲之战击退辽军后,见辽宋使臣都是坐在床上见了,我猜这小子之所以向宋辽开战,内心深处的动机不过是为了坐着见人.)
于宋而言,其后与西夏战和不定,西北边疆长期不得安宁,无怪乎司马公将西夏列为“四患”之首.
追本朔源,唐朝内迁吐谷浑拓拔部时已埋下祸根,此祸根经五代战乱已根系深植,宋太宗拔之过急,不应战时战之;宋真宗失之安逸,该战时和之,战和皆失其时.其后又打打停停,虽大有战果,但终归是收拾前朝和先祖的烂摊子.
下面是关于宋朝养马的缺陷
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总是具有先天的军事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万里长城.
那么农耕民族该如何来应对,一种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来阻挡骑兵的奔跑,并且居高临下的攻击.长城正是这样防御方式.另一个办法就是以骑兵对骑兵,通过组建强大的骑兵军团来对抗游牧民族.汉之对于匈奴,唐之对于突厥,都是沿用的这种策略.但是到了宋朝,局面完全是另外的样子.首先宋朝在建国之初,就没有能够占领燕山山脉,自然就不能够依靠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既然第一条路走不通,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但是宋朝也没有像西汉那样,大规模的养马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骑兵军团,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宋朝的版图之内缺乏可供大量养马的土地.军队所用的马匹和民间的马匹要求不同,必须是成年的公马,而且体力要足够好.要得到这样的马,依靠圈养是不可能的,必须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场供马生长繁衍.其次,马生长于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是不适应的.因此在长江流域根本无法养出优良的军马.整个中国古代,能够养马的地方大致是两个,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北.汉朝和唐朝养马,主要都是在西北.在宋朝建国时,这两片地区都已经被游牧民族占领,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两片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没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但是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那就是宋朝的版图包括了甘肃东部地区和陕西大部地区.汉朝就曾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养马,宋朝为何不能效仿呢?以笔者个人观点,这恐怕要从当地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地方曾经适合养马,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同样适合养马.
一般说来,人类的活动总是要破坏环境的,只是破坏程度的轻重而已.人类需要获得耕地,也需要获得燃料,在这两个最主要的动机驱使之下,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破坏生存地域的植被.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但是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毫无疑问是比较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必然造成无法自我修复的破坏或者是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够修复的破坏.我们不妨看看现代的一个例子.整个东北地区都曾经被称为黑土地,这里的土地不需要施肥就可以耕作.但是今天,在东北已经基本看不到黑土地,几十年的粮食种植已经破坏了土地的肥力,黄土地就必然变成黑土地.而且这里的黄土地也不可能再变成黑土地了.因为变回去的方法只有让耕地重新成为荒地,由土地经过漫长的时间自我恢复.然而定居于这片土地的人口又如何满足温饱需求呢?除非将东北的人口绝大部分移民到其他地方,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东北的土地和植被会被破坏,其他地方也同样会.当年楼兰高昌都是繁华的西域国家,现在早就全部成了沙漠.在关中平原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这种破坏同样在缓慢的进行着.而且由于西安曾经是两个辉煌帝国的首都,这种破坏作用远比其他地方要明显.不妨称之为建都的破坏作用.
为什么建都会有破坏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首都必然是交通枢纽,条条大路通罗马.首都从来都是富商豪贾达官贵人最密集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与其能源消耗量直接相关的.就算是今天,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也是与其人均石油消耗量直接相关的.这些达官贵人为了维持其生活水平,必然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和草料,结果就是造成了首都周边地区的植被日渐严重的破坏.第二,首都也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不仅因为首都的居民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地区,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军队的集中部署.历代王朝为了防止地方尾大不掉,都把全国军队的精锐集中部署在首都周围,特别是骑兵的集中部署.马的胃口是想当大的,养活一匹马的费用可以养活6到7个人.人体的输出功率大约是100瓦,注意是输出的机械功功率,不是发热功率.而马的输出功率是700瓦左右,投入和产出基本是成比例的.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巨大的粮食需求,因为军马也需要吃粮食.为了满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首都周边的土地就会被尽可能的开垦,这同样是加剧植被破坏的.再有,军马是必须放牧的,否则体力退化就只能退役了.大量马匹集中放牧同样破坏植被,今天这样的情况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的发生,经历过沙尘暴的人们对此应当都有切身体会.
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建都破坏作用.只要一个地区成为首都,这种破坏作用就必然发生.而从秦到唐,首都都在西安及附件地区,长达几百年的破坏,使周围的植被不可避免的大面积衰退.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是由降水量决定的.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了水,植被破坏后还能再长出来.但是如果没有水,那就只能成为沙漠了.也就是说,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其植被的抗破坏力越强.而越是到了内陆地区,其降雨就越是依赖于植被本身.也就是说,植物在内陆地区承担着改变当地气候的任务.植被破坏了,降雨量就要减少;而且没有植被的拦蓄,降下的水也存不住,植物能够获得的部分也在减少.这样一来,植被一旦被破坏,基本就不可能修复了.黄土高原从原始森林区成为今天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从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西安虽然是江山形胜之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未必就不想去西安建都,但是那里的生态系统实在是无法承担作为一个首都的压力了.因此,不得不另择他处.
在宋朝时代,西安周边的植被破坏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大面积养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阳的考虑,但是没有严肃的考虑过建都西安的问题.北宋虽然控制了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然而此时这些地区也很可能无法大规模养马.于是,宋朝也就只能徒叹奈何了.北宋在黄河两岸养马,然而这里的气候实在不适合养马,所得马匹很多无法满足军用标准.
宋朝之不养马,既有这个朝代先天的不足,那就是适合养马的草原被游牧民族占领.等到宋朝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想占领这些草原和山脉地区也来不及了.同时,宋朝不养马也是因为关中平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养马潜力已经被汉朝和唐朝等朝代利用完了,宋朝就是想养,这里也承受不起养马的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