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3:37:01
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

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
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

求陶渊明不慕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急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起隐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 “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晤有.‘安归’之叹,三间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而且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魏昔以来“名士少有全者”,真是“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 “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陶渊明因当时政治黑暗,一心归隐,要脱离尘网,寄情于田园生活,作品以讽咏大自然景物称著,开创“田园派”的诗歌创作道路.
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为他灵魂的寄托.
陶渊明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佛、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