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存的垄断行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54:02
中国经济现存的垄断行为?
中国经济现存的垄断行为?
中国经济现存的垄断行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中垄断的特点从根本上来看是由当时的指令新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随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经济中的垄断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垄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之路,垄断特点的变化也是渐进式的,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垄断特点是存在着差别的,不过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到目前20多年的长过程中,垄断特点的演化还是很明显的.
1、制度性垄断逐渐减弱,非制度性垄断逐渐增加.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经济自由化,政府统一集中和分配资源与产品的体制因而逐步改革,垄断全然出自政府的制度性安排的局面由此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虽然缓慢,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变化的累积性效果逐步显现,因而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长期的演变轨迹,那就是制度性垄断即由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垄断逐渐弱化,而非制度性垄断逐渐增加.尽管制度性垄断的成分还很重,现存的一些行业的非制度性垄断仍然与制度性垄断有着联系,而且制度性垄断在长时期限制着非制度性垄断的发展,但是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制度性垄断在长期中减弱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制度性垄断.特别是在诸多新兴产业部们,许多企业的垄断地位都不是政府正式制度安排的结果,并且许多行业的制度性垄断并没有能够维持,非制度性垄断取代了这些行业的制度性垄断.
2、政府干预仍然是垄断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场自发产生的垄断不断增加.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来看,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减少自然会减少由政府的干预所造成的垄断.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对于政府经济职能认识的模糊和政府利益所在,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仍然很强,特别是在一系列重要的部门仍然进行着严格的进入管制,因此使得政府干预仍然是垄断存续的重要原因,在国民经济的众多重要部门,政府干预仍是垄断的直接原因.不过伴随着非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长和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由市场自发产生的垄断也不断增加,这包括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垄断的建立和维持都不是由政府的干预所造成的,一种情况是垄断的建立与政府的干预有关,但垄断的维持和扩大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政府的干预.
3、垄断主体的逐步多元化,政府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逐步缩小,非政府机构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不断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生产资料所有制逐步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经济管制逐步放松,许多领域放弃了歧视性的进入管制,由此造成了以下变化:
(1)政府逐步从一些领域退出,主动放弃了作为垄断者的角色;
(2)政府放弃了一些领域的歧视性的进入管制,这使得大量的非政府机构进入了那些进入成本低的部门,最终使政府不再能够垄断市场;
(3)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改革,国有经济权利的独立化不断增强,即便是一些部门国有经济仍然是垄断者,但已经弱化了政府作为最终垄断者的地位;
(4)随着非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渐在一些部门确立起自己的地位,许多非国有企业成了所在部门的垄断者,尽管作为垄断者的企业并非固定不变.总的来看,政府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不断缩小,而非政府机构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不断增加,形成了政府垄断和非政府垄断并存的格局.
4、垄断目的逐步多元化.改革以前基本上是政府垄断一统天下,而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垄断主体逐步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垄断主体的这一变化导致了垄断目的的多元化.从非国有经济垄断来看,垄断者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市场排他性控制牟取超额利润;国有企业的垄断虽然从政府的角度看,其基本功能在于对经济的控制,但是企业本身却也在牟取超额利润,许多独家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寻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保护其垄断地位,主要的目的乃在于通过对市场的排他性控制而牟取更多的超额利润;政府垄断的目的一方面由改革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逐步转化为对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再能够排除基于牟取超额利润的目的而实行垄断,例如烟草专卖.
5、国有经济垄断逐步弱化,非国有经济垄断逐步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逐步放松,非国有经济能够进入的领域不断增加,国有经济垄断居于统治地位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非国有经济逐渐在一些领域建立起了垄断.国有经济垄断的逐步弱化,非国有经济垄断的逐步增加主要表现在:
(1)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表明其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垄断地位趋于下降;
(2)许多在改革前由国有经济独家垄断的部门在改革以后逐步成为自由竞争的部门,如城市农副产品供应部门以及诸多服务业部门,这些部门不仅彻底改变了国有经济独家垄断的格局,而且国有经济已经不是垄断者,国有经济独家垄断的领域已经大为减少;
(3)一些部门虽然国有经济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但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逐步向非国有经济倾斜,公路运输、内河运输、轻工业中的诸多部门都是如此,在这些部门,虽然国有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超过国有经济的比重,国有经济寡头垄断的领域逐步减少;
(4)一些部门国有经济虽然仍然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国有经济的市场份额于改革前相比大为下降,例如钢铁行业等重工业部门,国有经济的市场集中度已经下降;
(5)在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国有经济没有建立起垄断地位.
6、中资垄断的领域逐步缩小,外资垄断的领域逐步扩大.改革开始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外资不断进入中国,外资进入中国经济的领域也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加大了扩大对外开放投资领域的压力,外资进入中国经济的领域越来越多,各领域外资进入的规模越来越大.基于外资在许多产业发展上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外资进入后,不仅使中资在一些领域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下降,而且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外资垄断.这些领域不仅有中资不具有优势的领域,如计算机软件市场,而且出现在中资原来具有优势的一些领域,如保险市场.总的来看,外资在其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垄断,这种垄断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而扩大的.
7、垄断范围缩小,竞争性领域扩大.伴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进入管制不断放松,虽然政府推进竞争的政策总的来看非常薄弱,但市场激发出来的竞争力量却不断推进着竞争的扩展.这种竞争既发生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也发生在国有经济之间和非国有经济之间,特别是随着行政性垄断的逐渐减弱,竞争出现在中国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多的领域.虽然国民经济中不同的产业部门垄断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产业部门在不同时期的垄断程度也存在着差别,但从总体上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垄断范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竞争性领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8、垄断程度整体下降,但垄断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垄断程度出现了下降,主要表现在独家垄断的部门和寡头垄断的部门与改革以前相比大为减少,即便是那些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的部门,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电信、邮政等部门,虽然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但由于进入管制的放松和失效,这些部门的市场集中度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过不同部门的垄断程度所经历的变化过程是有差别的,有的部门垄断程度变化得慢,有的部门变化得快,有些部门经历了从独家垄断到寡头垄断的演变,有些部门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的演变,而有些部门则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再由垄断竞争到寡头垄断的演变,还有些部门则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独家垄断的演变.导致垄断出现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因素既有政府的干预,也有企业的竞争性策略.垄断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不同部门的经济效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9、行政性垄断逐渐弱化,经济性和其他各种非行政性垄断不断增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逐渐弱化,行政性垄断因而逐渐弱化.虽然政府垄断及其派生形式——国有经济垄断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不过其他垄断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其他各种非行政手段,即使是政府垄断和国有经济垄断,其对经济手段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非国有经济虽然也寻求通过政府的干预建立垄断,但基于经济制度性质的约束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这并不是很有效的途径,因此非国有经济更多的是靠经济手段建立和维持垄断(通过寻求效率优势、产品差异、信息优势以及合法的垄断策略等手段建立和维持垄断),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建立和维持垄断(如借助于暴力).由于国有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权利的独立化越来越强,因此国有经济之间也逐渐形成了竞争,即便其依然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形成垄断,经济手段也已经成为维持垄断的重要手段,即便是独家垄断企业,也在利用经济手段维持和扩大垄断.这是改革以前所不曾有过的.
改革以前,政府实行的进入管制是行政性垄断建立和维持的关键手段,改革以后,虽然进入管制仍然是造成许多部门独家垄断和寡头垄断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经济管制的放松,许多部门的垄断已经不是由政府的进入管制所造成的,显然在这些部门进入管制已经不是垄断建立和维持的手段.在那些虽然有进入管制,但进入者的数量很多的部门,哪个企业或者那些企业能够建立和维持垄断地位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其他管制手段或者依赖于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手段.
10、垄断的全方位性的格局不复存在.尽管改革以后,垄断依然普遍存在,但在许多部门竞争性的程度非常之高,企业能够实行全方位垄断的部门已经不多.改革以前那种全方位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