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09:00
1、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
1、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
1、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
其理论中涉及的诸如“自主感”、“羞耻感”、“主动感”、“内疚感”等概念,都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兹分述于下: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 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个阶段肘,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 他还认为,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也必须有—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以后就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得独断孤行.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应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八个阶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