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形成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7:54:00
苗族形成的历史
苗族形成的历史
苗族形成的历史
【苗族族称的起源】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编辑本段]【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