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用到的古汉语知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代词……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9:29:46
小学用到的古汉语知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代词……有哪些
小学用到的古汉语知识
常用的文言虚词、代词……有哪些
小学用到的古汉语知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代词……有哪些
常用文言虚词:
------------
文言中的虚词有上百个,这里选最常见的作些解说.由于虚词的用法灵活性很大,所以有的虚词很难说它究竟属于哪一词类.下边为述说方便,分九类来谈.
1.之 其 者
这三个词,都具有指代的作用,可以作代词,但也都具有其他的作用.
之,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如:
(1)徐公来,孰视之
(2)燕、赵、韩、魏闻之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分别代人(徐公)、事(齐国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此外,“之”的重要用法是作结构助词.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这里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担又有区别.(1)相当于“的”,(2)是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中间,(4)和(1)相近,但都不必译出.
另外,“之”还可作动词,相当于“往”、“到”;还有时仅起凑成某种语气的作用,不译.例如: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公将鼓之
其,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那”、“那个”.例如:
(1)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3)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分别相当于“他”、“这”、“他的”.“其”也可指代自己,如《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就相当于“我”,这种情形不多见.“其”的另一常见用法是作副词,或表推断、测度,或表命令、劝勉、希望,或加强反问语气;分别相当于“大概”、“恐怕”、“可”、“难道”等等.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里的“其”,分别是估量副词,命令副词、反诘副词.
者,作为代词,与形容词、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人”、“……的事物”、“……的”.例如: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分别相当于“的人”、“的原则”、“的”.此外,“者”还常用作助词,在主语后表停顿,或在复句中前一分句末表停顿: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所 所以
“所”在文言文里用法相当灵活.原本不妨看作实词,表示处所,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在这个意义上稍稍虚化,意思就比较灵活了,例如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各得其所”,这个“所”就不一定指处所,可根据语境具体解释.在这类情形下,“所”实在可以看成有指代作用的虚词了.不过,作为指代词,“所”通常是用在某个动词前边,指代与行为动作的有关方面,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马上遇所交识
(4)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5)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
前三例都是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分别代回归的地方,溺爱的事物,交识的人.后两例较复杂,(4)指代事业成就带来的好处,(5)指代自然界冲犯筋骸、浸渍肌肤的各种因素,如寒暑、霜露、风雨之类.
“所”又可以同一些介词结合成固定结构,最常见的是“所以”.例如: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3)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别相当于“(得天下)的原因”、“(为法)的根据”、“(养人)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
“所”和“为”相呼应,相当于“被”,是文言被动句的格式之一.例如:
(1)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是 斯 兹
这都是指示代词,“是”的用法较复杂.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马首是瞻
(5)余是以记之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分别表示远指、近指,相当于“那”、“这”、“这个”或“这样”.(4)中的“是”有提宾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6)的“是故”,相当于“这个缘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兹的用法较简单,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或 莫
它们常用作无定代词:
(1)或师焉或否焉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这里的“或”相当于“有人”、“有的”,“莫”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和“没有什么”.
它们还可以用作副词:
(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莫若自遣腹心自结于东
这里的“或”相当于“或许”、“也许”,“莫”相当于“不”.
5.乃 将 特 徒
这些词都可以作副词:
(1)良乃入,具告沛公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5)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6)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民将不安
(7)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9)徒以吾两人在也
(1)—(3)是“乃”作副词的三中常见情形,分别相当于“就”、“才”、“竟”.(4)—(6)是“将”作副词的三种情形,分别相当于“去”、“刚”或“方”、“将要”,其中(4)的用法较少见.“特”作副词,相当于“仅仅”、“只是”.“徒”作副词,在(8)和(9)中分别相当于“白白地”和“只是”.
这几个词,作为虚词,“乃”的用法较复杂: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这里(1)是作代词,相当于“你”、“你的”,(2)相当于“是”、“就是”,(3)中的“乃”与“无”合成固定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不是”.此外,“乃”还可作转折连词.
6.和 安 孰 胡 曷 奚 恶
这些词都常用作疑问代词:
(1)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豫州今欲何至
(3)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5)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吾与徐公孰美
(8)是可忍,孰不可忍
(9)吾孰与徐公美
(10)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11)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2)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最常用的自然是“何”.(1)—(4),分别相当于“为什么”、“哪儿”、“怎么”、“什么”.(5)和(6)中的“安”,相当于“怎么”、“什么”(或“哪”).(7)—(9)的“孰”,相当于“谁”、“哪一个”和“什么”,“孰与”则表比较,是“比……怎么样”的意思.(10)—(11)的“胡”分别相当于“为什么”和“什么”.(12)—(14)中的“曷”、“奚”、“恶”都相当于“何”,可以分别讲成“什么”和“怎么”.
7.于 以 为
这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三个介词.
于,放在动词后相当于“在”、“从”、“对”、“向”等.例如:
(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2)青,取之于蓝
(3)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于,放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比”;“于”还有表被动的作用,相当于“被”.
例如: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以,作为介词,相当于“把”、“拿”、“用”、“凭借”等等,这在初中就已经十分熟悉了,不一一举例.它还表示“以……资格”,相当于“因”,相当于“在”.例如:
(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
以,还常用作连词,用法和“而”相近:
(1)夷以近,则游者众
(2)作《师说》以贻之
以,还可用如动词,相当于“认为”、“以为”:
(1)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2)皆以美于徐公
为,作介词用时,可以相当于“替”或“给”、相当于“被”、“因”、“为了”、“向”或“对”: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4)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5)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为,还经常用作动词,含义很广,可讲成“做”、“是、”“成为”、“进行”等等,因已不属虚词,而且用法极为灵活,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
8.而 则 虽 然
这是几个常用的连词.
连词“而”的用法有三:顺接两个词、词组或句子;转接,相当于“但是”、“却”;连接状语和动词.例如:
(1)吞二周而亡诸侯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还常作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连词“则”也可以表顺接和转接.表顺接时相当于“就”、“那么”,相当于“原来是”、“原来已经”;表转接,相当于“却”.例如: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连词“虽”主要用于表转折,通常用在转折复句或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虽然”或“假使”: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连词“然”也主要用于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如“然赌促织,隐中胸怀”.
不过,“然”还经常有别的用法:
(1)近抚之,气息惙然
(2)成然之,早出暮归
(3)物皆然,心为甚
这里分别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某种情态;动词,相当于“认为对”、“同意”;代词,相当于“这样”.
文言文中“然后”、“然则”中的“然”,从意义上说,相当于“这”或“这样”.“然则”可以解释为“既然这样,那么”.
9.也 矣 哉 乎 夫 耳 焉 诸
这是一些常用的语气词.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也”不仅用于句尾(或用于判断句尾,与“者”呼应;或用于陈述、疑问、感叹句尾,表肯定、否定或疑问、感叹语气),而且常用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舒缓,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种情形不要和现代汉语中副词“也”混淆.
第二,“乎”作为语气词,可以用在句尾或句中.除此之外它还经常同“于”一样,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夫”作为语气词可以用在句尾,也可用在句首.如用在句中,则往往是代词,相当于“这个”、“那个”、“那些”.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四,“焉”除作为语气词外,常作为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例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1)的“焉”,有指代作用,相当“于之”、“于此”.例(2)的“焉”则相当于“安”,是“怎么”的意思.
第五,“焉”作“于之”解时,它实际兼有了两个词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兼词.“诸”也是个兼词,相当于“之乎”.
常用的文言代词:
--------------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 吾 朕 余 予 自 己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自己 我们 我们这些人(我等)
2.第二人称:尔 而 若 乃 女 汝
相当于现在的:你 你们 你们这些人 您
3.第三人称:之 彼 伊 厥 渠 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 它;(他 她 它) 他们 他们的
4.疑问代词
问 人 事物 处所 情况
谁 孰 何 曷 安 焉 胡 乌 恶 奚 盍
现代汉语意思:
谁 哪一个 什么 哪里 怎么 为什么 何不
5.指示代词
近指 此 是 斯 兹 之 夫 然 尔
这 这样 这里 这种 这样
远指 彼 夫 其
那 那个 那里 那些
旁指 他 人
别的 旁者
虚指 或 某
有的 有人 有些 有时 某某
无指 莫 无 靡 或
没有谁 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