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天地的礼仪称作 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2:08:21
古代祭天地的礼仪称作 什么
古代祭天地的礼仪称作 什么
古代祭天地的礼仪称作 什么
一、祀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天神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与五方、五色、四季、五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代祭天大典的基本网络.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2.祈谷、大雩(yú)与明堂
(1)祈谷《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两汉迄于魏晋,多于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将圜丘、祈谷混为一谈.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年),确认祈谷与祀天是两回事,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区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靖十年(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
(2)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
(3)明堂《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庙、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名异而实同.
3.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祭;《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5.星辰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较大的有《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
上古时,人们又把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国疆域相互联系,说某星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个地域或国家就要祭祀相应的分野之星.
属于星辰之祀的还有一些其他名目的神,这里择要简介如下:
(1)风师、雨师《周礼》郑玄注说箕星为风师,毕星为雨师.但异说很多,在屈原赋里,风伯叫飞廉;《左传》说雨师是共工之子玄冥,还有屏翳为雨师的说法.风师、雨师,自秦汉到明清除大祭天地为从祀外,都单独有祠庙.汉代起还祭祀云神、雷公(神)等,通常为小祀,偶有列为中祀的.
(2)太岁月将太岁本是古人设想的一颗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星,星占术士认为它的方位与战争胜负、土木兴建、谷物收获丰歉有很大关系,但周秦到宋,历朝都没有祭祀太岁的记载.最早祭太岁的是元朝,尔后,明、清两代沿袭其制.
元朝祭太岁,始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成宗即位后,在司天台与太阳、火星、土星等同祭.明嘉靖时,别建太岁坛(仍在天坛之西、先农坛东北、山川坛内).
二、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地神,称为“地祗”,但古籍中常常讹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礼记•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的说法.另外,阴阳家说,地中央曰昆仑,统辖四方大九州;神州是九州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即中国的九州.汉代经学家也有分地神为昆仑之神与神州之神的说法.
1.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
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
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的佑护.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4.社稷
《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弃(后稷)为稷神.礼经说,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大夫有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等级、规格各不相同.天子为天下群姓而立的社叫太社,天子自立之社叫帝社或王社.诸侯为百姓而立的社叫国社,诸侯自立之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自不同,或有州社,或有里社.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