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城址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期末要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8:56:20
东周时期城址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期末要用,
东周时期城址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
期末要用,
东周时期城址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期末要用,
东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周礼·考工记》.这书比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其他工种的经验.
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都城规划的思想,如说:“匠师营造国都时,面积应有九里见方,每边开三座门;都城里的道路应该是纵横各有九条,其中南北的大路要特别宽,能够容纳九辆马车同时行驶;应该把祭祀国王祖先的太庙安排在左方,把祭祀农业之神的社稷庙安排在右方,把王宫安排在南面,市场安排在北面”等等.这对于后世都城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元朝的首都大都城和明清的北京城就基本上继承了这种设计思想.
《考工记》还记载了白天如何应用日影,晚上如何应用月影来测定方向,记录了房基如何取正、定水平和计算度量的标准等等.此外,又记述了当时手工业的其他工种,如木工分作七部,金工分作六部,皮革工、设色工和刮磨工各分作五部,以及陶工分作两部的情况,其中不少工种都与建筑业有关.
这些建筑经验的总结,再加上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就使我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治市近年来发现的较早的建筑遗存,有长子韩国城址、长治市分水岭韩国早期城址、潞城市古潞子国城址、沁县阏舆古城、武乡故城古城等几座东周古城址.
长子韩国古城址及墓地(战国)在今长子县城西3公里处的孟家庄村北.北有雍河,南有浊漳河南源、两支流环抱古城址,于东北角相接后流去.城址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0.5公里,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
长子,相传远古时代尧帝的大儿子丹封于此并筑城,故名长子.西周时周文王封辛甲子于长子.长子县名沿用至今.古城址现存东北角城墙、北城、西城墙和西南城,保存较清楚,从今北高庙烈士陵园(县城北)到城关镇河东村西270米.再沿雍河南岸向西300米,构成北城墙.向南沿雍河构成西城墙.向西南曲折行1742米,为南城墙.基本轮廓清楚,整个城址为长方形.城基础宽8——10米.夯窝密集,夯层厚8——10厘米,夯土层明显,为板筑法,穿孔杆直径30厘米.东、西城墙破坏严重,现只存城基.西南城角矗立于地面,高4.5米.夯土层十分明显,保存较好.城址北发现商代墓地.城角还残留大量的东周时代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197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古城址进行过勘测.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阏舆古城(东周)在沁县城西15公里的册村、乌苏村周围.1958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调查发现.遗址南北长890米,东西宽680米,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古韩国的阏与古城.周赦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昭襄王派兵经上党,攻韩国攻阏舆城,韩国求助于赵国,赵国派大将军赵奢率兵打败秦军,解放了阏舆城之围.后被韩封为 马服君.至今,乌苏村南的南、北马服村就是当年赵奢的食邑地.1940年前后,因连年暴雨成灾,洪水冲刷严重,曾塌陷出多座战国时代的古墓葬.在墓室石刻拱额上曾发现雕刻有“阏舆”字样的题记,并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惜年久无存.现存古城址遗址夯土层依稀可见.经省考古界专家多次勘察考证,确认系战国时期的一座古城遗址.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河古城位于潞城市区东北25公里西流乡潞河村与古城村一带,潞河村居北,古城村居南.地处浊漳河西岸,依山傍水,丘岭谷地,气候温和,景致幽雅.该地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占地3平方公里.相距约1公里,浊漳河绕潞河村北经古城村东流.
1983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晋东南地区文化局联合,对这一带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东周古城遗址在古城村附近,残存西城墙和北城墙的一部分.现潞河村东侧,漳河西岸存夯土城墙残垣断壁依稀可见.
史载:西周时,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8年)居住在山西黎城一带的赤狄民族在此地建立了子爵小国,史称潞国.到春秋时期称做“潞氏国”、“潞子国”.潞子婴儿为其君.“潞子国”其统治地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黎城县至长治市北一带地区.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潞国被晋国所灭.后来一直为郡地、县城所在地.
北朝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39)刈陵县北迁,移至漳水北,城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