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书经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6:08:22
羲之书经的故事
羲之书经的故事
羲之书经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