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几个弟子做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3:30:06
孔子有几个弟子做官?
孔子有几个弟子做官?
孔子有几个弟子做官?
4个
有 子路 子夏 冉伯牛 就只知道这几个不知还有没有,我是业余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
全部展开
有 子路 子夏 冉伯牛 就只知道这几个不知还有没有,我是业余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结缨而死”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断言“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但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后,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从子路的经历我们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流传下来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负米”的故事,说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贫穷,没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饥。因此子路经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换得白米背回家,来孝敬父母。后来当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饭的时候总是望着当年背米的袋子感伤。他的儿子就问为什么,他说:“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有现在丰盛的饭菜供养,该多好啊!”孔子听说后称赞子路的孝行,说:“子路生时竭力奉养双亲,死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弟子。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闵子骞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弟子。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收起
说不清楚。因为,孔子弟子三千多。历史那么久远了,是弄不清楚的。但可以确定的有,子路、子贡、詹台灭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