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解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0:37:13
什么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解析
什么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解析
什么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解析
在《孟子·公孙丑上》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闻过则喜,“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禹“闻善则拜”,“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闻善则拜”比“闻过则喜”的境界高,就像“贫而乐,富而好礼”优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样.“大舜有大焉”,大舜的德行比大禹更高,不待别人进善言而主动“取诸人以为善”.《中庸》云:“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大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一直都是“取诸人以为善”.正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朱子对于“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的解释是:“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很容易被曲解.“舍己从人”不是通常所说的“舍己为人”,舍己为人是墨子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这是以郑声(兼爱)乱雅乐(仁爱)的贼道.儒家的仁爱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说“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修己”“修其身”是“守约”;“安百姓”“平天下”是“施博”.“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说的“守身”即是《中庸》所谓“明善、诚身”,惟有“明善、诚身”才能“事亲”、“顺乎亲”.儒家待人接物乃至修齐治平都是有“本”的,“修己”即是大本.所以“舍己从人”决不是把自己舍掉,所谓“舍己”的涵义是“毋必、毋固、毋我”,让自己保持内在的虚灵状态,这是“空空如也”的“中”的状态,“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阳明子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舍己”是“心无体”,所谓“从人”是感而遂通的“和”.对舜来说,这样的“感而遂通”是格“物”穷理尽性,是“取诸人以为善”.但“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舜能尽其性必然也在尽人之性,对方也在同时被感化,所以,“取诸人以为善”其实是“合外内之道也”的“与人为善”[1].“与人为善”是“诚者自成也”,“与”不是介词,也不是“给与”的意思,而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与”,是“民胞物与”的“与”.“与”表示内外一如、人我无别,“善”则相当于“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物”. 同样,“善与人同”也不是屈己以从人的随声附和(须注意这个“善”不是“善于”或“擅长”的意思),因为后者是“德之贼也”的乡愿,是不辨是非曲直的“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同”不是一种外在的“同”,而是内在的“发而皆中节”的“和”.“善与人同”是“修己以安人”,以“至诚”尽己之性以及尽人之性,“修己”是实现自身的“善”,“修己以安人”是与人同“善”.程子说:“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但圣人“降而自卑”与“舍己从人”一样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例如阳明子说:“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既然“善与人同”是尽人之性的“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保持“至诚”或“中”的状态,唯如此才能做到感而遂通的“和”.钱德洪等在会试归途为人讲学,有人信有人不信.阳明子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须做得个愚夫、愚妇”,即是孟子说的“善与人同”.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的“无知”和“叩其两端而竭焉”也是“善与人同”.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圣人之道“峻极于天”是“极高明”,圣人之道“发育万物”是“道中庸”.“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所以圣人既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降而自卑,圣人的“善与人同”是“大而化之”(大而化之之谓圣),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也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的“与人为善”.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养人”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而“以善服人”,则有“意、必、固、我”,有人相,有我相,人、我是相对立的,这就不是“善与人同”了.此外,“养人”是“舍己从人”,而“服人”显然不是“舍己从人”了. [1] 正如阳明子说:“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格物”是穷理尽性,是成己;然而阳明子又说“格物”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既然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所以“格物”也同时是“成物”.同样,舜取诸人以为善,即是成己成人的“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