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34:24
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

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
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

如何用折射波法测量纵波的速度
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震源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预测反褶积和共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多次反射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混响,并使反射波频带展宽,使地震子波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法必须满足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特定要求,故折射法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反射法只要求岩层波阻抗有所变化,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是反射法.
反射法
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
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反射系数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面、不整合面(见不整合)、断层面(见断层)等都可产生反射波.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随着检波点至震源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反射波振幅与反射系数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进而对地层岩性作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面波、浅层折射波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组合检波,即用多个检波器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震源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录到经过多次反射的地震波.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方.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CDP道集.多次覆盖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CDP道集之外,视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多次反射进一步削弱.
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相同,从而使纵波反射系数发生变化.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物理基础.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振幅并不发生相应变化.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因而,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作出可靠判断,进而作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地震波波速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的地震显示.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波组,反射信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折射法
利用折射波(又称明特罗普波或首波)的地震勘探方法.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如大于上面覆盖层的波速,则二者的界面可形成折射面.以临界角入射的波沿界面滑行,沿该折射面滑行的波离开界面又回到原介质或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折射波到达时间与炮检距的关系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
震源附近某个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称为盲区.折射波的炮检距往往是折射面深度的几倍,折射面深度很大时,炮检距可长达几十公里.
地震测井
直接测定地震波速度的方法.震源位于井口附近,检波器沉放于钻孔内,据此测量井深及时间差,计算出地层平均速度及某一深度区间的层速度.由地震测井获得的速度数据可用于反射法或折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地震测井的条件下亦可记录反射波,这类工作方法称为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准确测定速度数据,且可详查钻孔附近地质构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