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如说谁跟谁唱”双簧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3:03:46
现在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如说谁跟谁唱”双簧戏”,
现在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如说谁跟谁唱”双簧戏”,
现在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如说谁跟谁唱”双簧戏”,
双簧 双簧的创始人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双簧的“簧”字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双簧的表演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1.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