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意同不意,小人同意和不意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0 03:47:31
君子和意同不意,小人同意和不意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意同不意,小人同意和不意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意同不意,小人同意和不意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