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0:25:40
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

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研究目的】
  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
  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
  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其实古代的一套音韵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拿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来对比,加以说明,也就变为比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东西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音韵学中,也有一些含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和一些玄虚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术语,我们在这一本小书中,或者是提出来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我们力求把汉语音韵学讲得浅显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要求浅显而损害它的科学性.希望这一本小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个面的基础知识.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三、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 、口金 的字注道:“呿,开;口金 ,闭.”“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ǐ 〕,韵腹〔 〕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杨 “佛,读为勃.勃然,兴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瀚衣” 应即“翰音”.“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侵”部读音为〔?m〕.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翰音”就是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张协《七命》(见《文选》):“封熊之蹯,翰音之跖.”吕延济注:“翰音,鸡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1.
  四、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bu 〕,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t?i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音韵学的代表人物--樊腾凤
  [编辑本段]
  樊腾凤(1601-1664年),邢台隆尧县西良前村人,我国著名的音韵学家 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樊腾凤是一秀才,清兵入关后,他积极参加反清活动,自为军师,联合本村人高唐、高殿,邻村人梁路头、贾二杆杖等人,拥载邻村人叫赵二疯子的为皇帝,抗击清兵.后来失败,赵二疯子等被杀.樊腾凤在地窖里藏了三年,写成了《五方元音》.这种字典用的是反切法,用十二进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音.十二个韵母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二十个字母是: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用这种方法查字很方便.
  《五方元音》原以木版本刊出.他的后代将木版卖给山东省东昌府一家,此人把木版带到上海用石印翻印,流行全国.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石印本,封面题“五方元音大全,樊腾凤先生原本”,这种版本流传很广.

在古代文学中,音韵学指什么? 古代文学中高山流水代表什么意思 下列词语在古代文学中各指代什么?桑梓 丝竹 桃李 须梅 轩辕 婵娟 巾帼 岁寒三友 亲亲们, 杜鹃在古代文学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如题 音韵学中“等”的概念的详细解释?不要《音韵学教程》中的原文 在古代文学常识,河阳在哪 古代文学中对梅的赏析 效 字在古代文学里意思是什么 请问音韵学上的反切有什么规律? 在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有三种耐寒植物特别受到赞美,被称为'岁寒三友"分别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有三种耐寒植物特别受到赞美,被称为'岁寒三友"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音韵学? 在古汉语中,“江”专指?“河”专指?“子”专指?根据古代文学常识的推断,“江阴”的位置应在?“河阳”的位置应在?(急) 衬托的手法对古代文学具有什么作用呢? 古代文学专题 散曲在体制上有哪些特点? 音韵学的纽和摄的关系音韵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古音的“纽”与“摄”的关系尤为复杂.请求回答. 古代文学鉴赏(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庆全庵桃花》(谢枋得)中“桃红又见一年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2.《长相思》(纳兰性德)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音韵学中中古音拟音的那些字母是采用的国际音标吗? 英语语言学中音位学,音系学,音韵学和语音学支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