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如何丧失了自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3:43:41
知识分子如何丧失了自信?
知识分子如何丧失了自信?
知识分子如何丧失了自信?
资中筠:从外部讲,当时那种压倒性的大气势没法抗拒;从历史讲,10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位的追求就是国家富强,共产党诉诸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毛泽东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几乎打动了所有的人.大家认为,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共产党能够使得中国强大起来.在这种前提下,党说我们需要改造,我们就诚心诚意接受改造.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那么苦,是他们养活了我们,让我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所以我们都有一种原罪感,而且越来越自卑,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x0d马国川:阶级烙印永远洗不掉啊.\x0d资中筠:但总是给你一个希望,好好改造,没准有一天就去除那个烙印了.另外,历史上知识分子有私产,在封建社会不想从政可以退隐.到20世纪50年代,所有的私产都没有了,没有任何退路了,此时退隐完全没有了可能.如果被认为在政治上是有问题的,家庭、朋友都将以阶级划线,没人理了.所以,人人紧跟潮流.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就是毛泽东讲的不要做“向隅而泣的可怜虫”.如果不跟上潮流的话,将被历史抛弃,一般老百姓大概不特别在乎,可是知识分子特别在乎.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不断追赶潮流,试图经过改造进行自我救赎;每一次运动都觉得自己跟不上,认为一定是我错了,于是在自责中更积极地追求潮流……我当年自己是“无知青年”,一直追赶到“文化大革命”.\x0d知识分子怎么就变成这样?在封建王朝的时候,顶撞皇帝是要杀头的,甚至要灭族的,但是那时还有人敢于据理力争,面折廷争,为什么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完全犬儒化,丧失了人格,没有了这种骨气和气节呢?由自己的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来.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过去两千年皇朝时代,虽然是定思想于一尊,独尊儒家,但是,什么是符合孔孟之道的?谁来继承儒家之道?这个权不在皇帝,而是在一些儒生身上,这就是道统.\x0d马国川:就是说,虽然皇帝有生杀予夺之权,但是儒生有道统的解释权和传承权.\x0d资中筠:皇权是法统,儒家之道是道统,二者是分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儒生就有一份自信,他可以告诉皇帝,哪些事情做得是符合孔孟之道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所以儒生自认为可以做“帝王师”,可以教给帝王怎么做.如果据理力争,即使被帝王惩罚,但是在“士林”会得到认同、尊重,甚至得到拥戴,杀了头也能流芳百世.君和师没有“合二为一”,没有“唐太宗思想”或者“宋太祖理论”.“士林”会以“道统”判断是非.可是到了解放以后,导师和领袖“合二为一”了,所有的理论都要出自权力中枢,这样一来,就把判断是非的能力给收缴上去了,知识分子也就丧失了自信.一个人如果不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你怎么能够坚持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要坚守,至少得自信主义是真的.\x0d马国川:如果连起码的一点儿自信都没有了,就不可能再坚持了!\x0d资中筠:自信完全丧失了,因为判断是非的权力没有了.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这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从前苏联来的,列宁就是导师,斯大林也是导师.就是说,政治领袖必然是思想导师,所以知识分子就没有自由思想了,没有自由思想,何谈独立精神?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思想国有化”,其实那时连审美标准也国有化了.\x0d马国川:大张旗鼓地批评胡适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夺取“道统”的话语权.\x0d资中筠:对,导师绝对不允许知识分子有任何的独立思想,或其他的宗师.一切判断都要来自一个脑袋,他说是黑的,就是黑的,他说是白的,就是白的.为什么当时说中国是“一张白纸”,“一穷二白”.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诸子百家的学说,有无比灿烂的文学艺术,包括古典的、现代的,怎么变成“一张白纸”了?因为这千年文化的载体——知识精英都被改造、清洗了,精神上变成一张白纸,更不用说大批的文盲和半文盲了.在这张“白纸”上任凭一个人狂书乱画,踌躇满志.\x0d资中筠: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个是因为爱国,相信它能够把中国搞好;第二个是因为“世界潮流”,认为社会主义阵营代表未来,资本主义阵营代表没落,当然要站在“历史潮流”一边.另外,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一种“劣根性”.除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优良传统外,中国知识分子还有一种对于君主的歌颂传统,我称之为“颂圣文化”.这也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话就是韩愈的“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不管贬到什么地方,就算要杀我,皇帝还是“天王圣明”!到后来,前一个传统没有了,就发扬了“颂圣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西方的不一样,即使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摆脱不了寄希望于“明君”的思想,总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可以救中国.所以,思想改造运动之后,“颂圣文化”大大地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