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名人——老舍 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0:47:12
地方的名人——老舍 作文
地方的名人——老舍 作文
地方的名人——老舍 作文
文艺绝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
──老舍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纵观老舍一生行事,他何尝不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呢?在民族危亡关头,老舍用腰间的手榴弹和手中的如椽大笔,猛烈地向“暴敌的头颅”和黑暗的时代开火;在火热的新时代,他又以戏剧为武器,满腔激情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人民的新北京.老舍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老舍以他的作品和精神,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属于北京,就像沈从文属于湘西一样.他走着自己的路,而北京,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决定着他的一切.令他迷恋的是家乡的市井声,是斑驳杂乱的人与事.影响他人格形成的是老北京引以自豪或者为人贬斥的种种特性.思想和观念,常常只是一片云,一束阳光,一簇树影.它们点缀着他的人生景象,使其显得婀娜多姿.但奔涌不息蔚成大观的是城墙、胡同、四合院,是京味儿十足的嬉笑怒骂,是爱憎、美丑、善恶交错的庞杂.
这里,可以有豪爽粗犷的潇洒,却又满目可见委委琐琐的卑微;可以爱憎分明,却又少不了美丑不辨;可以舍身求仁,却又免不了委曲求全.
这里,一种形态常常可能包容不同的意味:热情周到,可能是外表的敷衍;随和宽厚,可能隐藏着圆滑;侠义侠气,可能是抽身逃之夭夭的铺垫.
老舍耳濡目染的便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北京人的方方面面都以它们的本来模样,成为他审视的对象.他有一颗热情的心,却又有一双冷静而犀利的眼睛,他属于这里,却又始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用他讽刺和批判的笔触,用幽默调侃的语气,向人们讲述着这里发生的故事.他看到了弥漫于古都的那种惰性:“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北平除了能批评一切,也能接受一切,北平没有成见.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一九三三年他写的这些话,颇能反映老舍对他所熟悉的北京特性的概括.
老舍属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三十年代一位评论家在评论老舍的早期作品时,曾将老舍归纳为这么一种类型的人:自己觉得不敢抱什么太理想、太奢望的梦,而也不做战士,他只有在和平温良的态度下,对所有不顺眼的事,抑不住那哭不得、笑不得的伤感了.
后来的老舍自然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但他仍然常常地保留着“老北京”的印记.于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老舍,热诚而周到,正直而善良,同时又时时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他不奢望自己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也不把思想的批判作为一己的责任.他在尽力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既不过度浪漫热情,又不过分冷漠,正是这样一些性格特点,使得他能够以幽默、温情、感伤的风格渲染出浓郁的“北京味”,真正生动而全面地展现出了老北京的众生相.
在我看来,老舍很典型地体现了老北京文化的特点,是语言的,也是道德的、行为的.因为他和他的作品,因为他的悲剧命运,使得后人对老北京的解说,有了一个他人难以取代的印象.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读了《世界名人传记——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乐。我不仅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