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信息什么意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53:02
编辑信息什么意识
编辑信息什么意识
编辑信息什么意识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 动和行为进行调 节 、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曾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指导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选择、评价、修正和放弃认知的任务、目标和策略.同样,它也能引起有关自身、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和它们在行为方面的含义;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元认知体验,人们可以补充、删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即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来发展元认知知识.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人们确定新的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有助于激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监控一方面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目标与行动(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际过程.善于对认知活动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监控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元认知体验和经验,从而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这就是说,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与水平.对于元认知体验,它总是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离不开人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总之,元认知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元认知.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在我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许多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论著,对意识、意识活动、意识与心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苏联心理学界,本世纪20~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Vygotsky)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维或动作的某些方面.我刚才打了个结,我是有意识做的,但我不能说我是如何做的,因为我的意识集中在结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行动上,即我是如何进行我的行动的.当后者成为我意识的目标时,我可以充分地意识到它.我们使用意识去表示对大脑自身活动的意识,即对意识的意识.不言而喻,对意识的意识和对动作的意识都是元认知的典型表现.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亚里斯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思想.在本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自我意识让人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动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植物不能走动),可以储备食物(动物只能简单地吃了上顿,下顿不能把握).
总之,自我意识让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存在下去.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皮亚杰曾经说过:“自我调节是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充系统.”[2]他在这里特别说明了逆向动作即反馈,它可预见哪些是不适应的行为,哪些是适应的行为.在系统的活动中,它是自我调节的依据,通过它可以使系统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监控是以一种监控主体及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由于人类具有能进行自我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的意识,才使自己得以成为人类——区别于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监控首先应该是一种智能监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监控都是自我监控.智能监控中的自我监控就是人类的自我监控,在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人类自我监控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对每个人来说,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工作,要保证每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一般来说,都离不开自我监控.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任何自我监控行为或活动的出现,其本身就体现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方面,正是由于具有了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才得以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进而才得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为随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没有也无法去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了.因此,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树立、方向的确立、计划的制订还是具体行为、行动的采取、实施、调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骤的顺利完成都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节为手段的,实际上也都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和谐.尽可能去发展每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但是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与调节水平的培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为“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还必须具有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调节他们认知与努力的动机”[3].因此,近年来齐默尔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学习理论,整合了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比元认知理论更进了一步.可见,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必将更加精确和深刻地揭示高级认知过程的本质,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