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鬼谷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07:54
为什么要读《鬼谷子》为什么要读《鬼谷子》为什么要读《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称鬼谷先生.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

为什么要读《鬼谷子》
为什么要读《鬼谷子》

为什么要读《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称鬼谷先生.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之间的交流沟通,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人际关系之间交流沟通的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人,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读《鬼谷子》,以提高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另外《持枢》、《中经》两篇确为后人所加,所以我这里没有译解.《捭阖》篇与韩非子《说难》篇有异曲同工之处,《说难》,是韩非论述游说之难处,游说,在战国时期非常盛行,韩非自己曾无数次游说韩王而没有成功.其实,稍有智慧的人去游说,基本上不难.关键是看清对方的脸色,摸清对方的心思,诱以利害,即可成功.如果不看对方脸色,不摸对方心思,居高临下,只按自己的思路游说,那么再好的事也难以成功.因此,《说难》篇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之一的人际交流沟通的论文,韩非子从游说者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人际之间沟通交流的技巧,很值得现代人学习.鬼谷子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际关系沟通的方式,对待人们的言论,或者是分开而剔除,或者是分开而纳入,或者是综合而收取,或者是综合而去除.只要阴阳能够和谐,始终都是最佳行为方式.所以,与人沟通交流,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把握分开或闭合的门户.《反应》篇,是指类推以响应,即根据求学者的问题取相似的事物来推论,以得到求学者的回应.先秦时期,教育不普及,就算是孔子等许多人开门办学,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范围也是很微小的,仍然有大量的人不能接受基础教育.而来接受教育的人,自幼受家庭影响,社会等级环境影响,已形成很多乱七八糟的思想观念,初来乍到时,往往会固执己见,这就需要施教者的耐心劝说及告诫.所谓类推,是指取相似的事物来推论或衡量,即不要一开始就否定、压制.我们现代人与人交流沟通,一听到不同意见,马上就粗暴否定,尖锐批评,严厉压制,甚至是谩骂,不给对方一点点思考的余地,这样反而会使求学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逃避学习.所以鬼谷子说,人有言论,就是有动心.自己沉默,就是静心.凭借他的言论,听闻他的言辞,言论有不符合的,类推以求证,他的响应必然会出现.然后鬼谷子又说,所谓的摹拟,就是摹拟其事;所谓的比较,就是比较其言辞.所谓罗网,是指谈话主题预先设定好基调不会跑偏,经常把握罗网的纲绳而驱使他们,他们的言论就会没有比较,就会跟随着改变.然后鬼谷子又说,言论有摹拟比较,因而可以定出基调.重复而且因袭、类推而且覆盖,万事都不会失去其言辞.然后鬼谷子又说,想听闻他们的声音,自己就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要收敛,想要高大反要低下;想要获取反要给予.想要敞开情怀,就要摹拟而比较,以统治其言辞.这样就会同声相呼,实理同归.然后鬼谷子又说,首先在于知晓自己,知晓自己然后才能知晓别人.然后鬼谷子又说,尚未看见情形,就圆滑地引导;既然见到情形,就方正地侍奉.然后鬼谷子又说,善于教化别人的人非常神奇,使人接受教化而转变而又不知晓其所以然.因此,本篇《反应》,可以说是鬼谷子论述教育的一篇论文,他不同于现代的批评教育、灌水教育、鼓励教育、赞赏教育,而是一种引导教育.也是一篇教人沟通交流的很好的范文.《内楗》篇,即是接纳与遏制,我们与人沟通交流,或者是统治者、领导人听取汇报,都会有对对方的言论进行接纳或遏制的情形.鬼谷子首先说,我们与人交往,都会有疏远而亲近,有亲近而疏远;有靠近的不使用,有离去的反而求之;有每天进到跟前的不使用,有远远听闻名声却相思的等情况;也有或者结交于道路和规律,或者结交于乡党或朋友,或者结交于财富或货物,或者结交于采地或女色等情形,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他的用意,想深入就深入,想退出就退出: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靠近就靠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要求就要求,想思念就思念,这就是接纳与遏制的意思.所谓接纳,就是进献的言论说辞.所谓遏制,就是遏制其所图谋的事.所以,看见其图谋事物,就要知晓他的志向意气.这里所说的志向意气,就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对待亲疏远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圣人树立事物,以此率先知晓而遏制万物,就是这个意思.而对于不可知,或者不知晓如何作为的事,就干脆退出,不要冒险前进.全篇着重的是接纳与遏制,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内心的志向意志,自己内心的自得.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定的主见,那么我们就会偏听偏信,跟着别人的思路而进退出入了.《抵巘》篇,即是挤推裂缝间隙,而所谓“抵”,——挤推,即是指使用各种不同的办法,或者是挤,或者是推,或者是堵,或者是塞,或者是返回,或者是倾覆,或者是退出,或者是停息来解决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代沟、距离).不仅是人际关系之间,就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裂缝间隙(代沟、距离),怎么样对待各种各样的裂缝间隙,关键在于使用方法,使裂缝间隙改变其性质.而不是不管这些裂缝间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因为“物有自然,事有合离.”使裂缝间隙合住,还是让裂缝间隙更大,互相离得更远?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所以鬼谷子总结说,世道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上面没有明白的君主,王公诸侯没有道路和规律,那么小人就会谗言伤害,贤人就不能使用,圣人就会逃匿,贪图利益欺诈虚伪的人就会作为,君臣就会互相疑惑,社稷就会土崩瓦解,军队就会互相征伐猜疑,父子就会离散,背离混乱反目成仇,这就称之为产生于裂缝.所以鬼谷子说,懂得分开懂得合住的道路的人,就是圣人.而我们现代人,总是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事物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总是认为别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而没有去考虑弥合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裂缝间隙,不断地按自己的意愿去指挥他人、教导他人,所以致使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越来越大,最终矛盾爆发,无法弥合.人都是依靠其观念、主见的思想指导行为,所谓的观念、主见,即是指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对价值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近,那么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就很小,容易弥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那么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代沟、距离)就很大,如果不加意弥合,那么就不可能走到一起.这就是鬼谷子之所以要谈“挤推裂缝”的原因.《飞箝》篇,即是疾速地钳制,“箝”(qián钳),古同“钳”.有钳制,夹住,限制,约束,制止之意.其含意是指人们在交谈、辩论中,抓住对方的一点而限制他、钳制他、约束他,不要让其自由发挥,然后按我的意思引导他.鬼谷子首先说,想要知人,就要观察其言行,不仅要观察外表的言行,还要观察到他的内心.在交谈中,可以选择若干话题,可以一会儿相同一会儿不同.可以利用他的话重复累积,然后又摧毁他的话题,或者述说财产货物、奇异美物、珠宝玉器、璧玉丝绸、采地女色以侍奉他,或者酌量才能树立威势以钩取他,或者伺候看见沟壑缝隙而钳制他,这种事就用挤推裂缝间隙的办法.然后根据对方话题的内容大小,审查其意图,知晓其爱好憎恶.虚与委蛇而引其说出实话,连接而不失去主题,以追究其言辞.因此,本篇实质上是论述人们在交谈、辩论中的技巧问题.学会这些技巧,我们才能在交谈或辩论中把握主动权,真正摸清对方意图,然后就可以征用他,就可以要求他,就可以使用他.《忤合》篇,即是指背离与迎合,对一种意见、一种思想、一种说法、一种观念,是背离?还是迎合?鬼谷子说,我们首先要知晓天地,知晓万物,然后随从而转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先去简单地表态,我背离,我迎合,而是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意见、这种思想、这种说法、这种观念,如果符合时势,那么我就迎合、附和;如果与时势背离,那么我也背离它.鬼谷子这个“与之转化”的思想,如同老子、文子、关尹子、庄子的“与时俱化”思想一样,也如同孔子“调节”的思想一样,都是强调自己要随从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固步自封、固执己见.然后鬼谷子说,世上没有常常贵重的人,事物没有常常可以效法的;这种意见、这种思想、这种说法、这种观念,如果使用于天下,必然要衡量天下而后才随从;如果使用于国家,必然要衡量国家而后才随从;如果使用于家庭,必然要衡量家庭而后才随从;如果使用于自身,必然要衡量自身才能气势而后才随从;事物的发展有大小进退,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必然要先谋划思虑计算确定,而后才实行以疾速钳制的方法.而我们现代人,绝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都是人云亦云,听到一种意见、一种思想、一种说法、一种观念,也不深思熟虑,就随口附和而迎合,这样既树立不起自己的思想,也走不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踏入社会为人处事怎么能进退自如,纵横任意呢?如果不能进退自如,纵横任意,那么我们就只有痛苦郁闷和纠结了.本篇《忤合》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论述“选择恐惧症”的文章,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选择背离与迎合,我们就会被充斥着各种媒体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所淹没、所迷惑,从而就不知晓应该如何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知晓应该如何走上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揣篇》,即是指揣摩,所谓揣摩,即是指内心暗中摸索、推测、思考、猜测,推想,悉心探求.鬼谷子首先说,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衡量天下的权势,而揣摩诸侯的情志.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时,都要衡量、揣摩其人其事.可是我们的衡量、揣摩,却是凭着我们原有的、狭隘的知识和印象去应对已经变化了的人和事.所以鬼谷子说,我们观察、揣摩一个人,必然要在他非常喜欢的时候,前往而增加他的欲望;因为一个人有欲望时,不能够隐藏自己的心情.必然要在他非常恐惧的时候,前往而增加他的厌恶;因为一个人有厌恶时,不能够隐藏自己的心情,心情欲望必然出现变化,这样才能得到实情.鬼谷子的这个思想也如同孔子一样,《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这个意思是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知晓不了解别人.正因为我们不理解别人,才不理解他为什么不理解我,我如果理解了别人,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因而我就会想方设法让他理解我.这才是最佳行为方式.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替别人考虑一下了吗?我们了解、理解周围身边的人了吗?没有!起码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考虑过别人,都没有去知晓、了解、去理解过别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多了起来.人们之间若是真能都象孔子所说的这样,都能互相理解、相互知晓、了解,那么,人们之间的矛盾将会大量减少,人们也就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了,也就能很好地为人处事了.《摩篇》,与《揣篇》是姊妹篇,《揣篇》,是指揣摩,所谓揣摩,是指内心暗中摸索、推测、思考、猜测,推想,悉心探求.“摩”则是指切磋研究,也含有触摸试探之意.它们同是讲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怎么与人交流沟通?鬼谷子首先说,精妙的切磋研究要以对方的欲望,测量而探求之,内心的验证必然响应;对方有响应,必然就会有作为.也就是说,与人交流沟通,必须要懂得人的心理,人的欲望,根据对方特有的社会环境、人情关系,猜测到他的心理活动,才能使他有所响应.如果不符合他的社会环境、人情关系,那么必然会遭遇对方的排斥拒绝.与人交流沟通,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有时要以平衡,有时要以公正,有时要以喜悦,有时要以愤怒,有时要以名声,有时要以行为,有时要以廉洁,有时要以诚信,有时要以利益,有时要以谦卑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要先理解别人,才能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权篇》,即是指“称量、平衡”,鬼谷子认为首先列出对方的各种言论,其意思就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对方,知晓、称量、平衡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后,我们才能够去进行游说.我们游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说服他人,凭借他人的力量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连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了解,我们的游说又怎么能成功呢?没有眼睛的人不可以向他们显示五色,没有耳朵的人不可以告诉他们五音.所以不可以前往的人,就无法开导他们.不可以前来的人,就无法接受他们.然后鬼谷子又说,有智慧的人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是利用愚蠢的人的长处;不使用自己所笨拙的,而是利用愚蠢的人所擅长的,所以不会有困难.言说其有利,是因为要随从了解其长处;言说其有害,是因为要避开了其短处.然后鬼谷子又说,所以与智者言说,要依靠博学;与博学者言说,要依靠辨析;与辨析者言说,要依靠纲要;与高贵者言说,要依靠权势;与富裕者言说,要依靠高贵;与贫穷者言说,要依靠利益;与低贱者言说,要依靠谦卑;与勇敢者言说,要依靠敢作敢为;与愚昧者言说,要依靠尖锐.这些都是言说的艺术,而人们经常违反.然后鬼谷子又说,言谈有许多类型,事情有许多变化.所以终日言说,不会失去其类型,而事情就不会混乱;终日不改变,就不会失去其主宰.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对方的话题牵着走,而是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游说的宗旨.《谋篇》,是指谋划、计谋、谋略,是指与人交流沟通要事前有谋划,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想象就去与别人交流沟通.鬼谷子首先说,凡是谋划都有道路,必然要得到所凭借的,以求得其情形;只有明了其情形,与人交流沟通才会有成效.所谓的度量才能、酌量能力、揣摩情形,就是要掌握方向.第二段的意思是说,与相同观念的人交流沟通,就容易成功;人的观念不相同,那么交流沟通就容易失败.所以土墙总是从缝隙处毁坏,树木总是从关节处毁坏,这大概就是事物的原理吧.第三段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变化,所以我们要有谋划,而谋划必然要有计划,计划必然要有准则,而准则就是我们的道路.也就是说,与人交流沟通,要根据我们的道路上的准则而进行.第四段的意思是说,与人交流沟通,一定要先了解对方,如果用利益去劝说一个仁爱的人,那么必然会失败.如果用困难去劝说一个勇敢的人,那么必然达不到目的.如果用谎言去劝说一个有智慧的人,那么必然会被拒绝,甚至会被揭穿.而那些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肖之徒容易恐惧,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这些都是要凭借事情来裁决.第五段的意思是说,与人交流沟通,一定要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所谓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是指双方的观念不同,有很大差距,但是环境又迫使双方在一起,比如同事,比如亲友关系等.所谓内心亲近而外表疏远的人,是指双方观念相同,但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要凭借其疑惑的,或凭借其显现的,或凭借其所说的,或凭借其厌恶的,或凭借其担忧的与之交流沟通.然后,通过切磋使其恐惧,通过推崇使其行动,通过微妙的言说而证明,通过验证之事而使其响应,通过壅塞而使其堵塞,通过混乱而使其迷惑,这就称之为计谋.与人交流沟通,必要时就要使用计谋,不能只凭自己的想象就去言说.第六段的意思是说,计谋的使用,公开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结交;结交就会没有缝隙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沟通,首先要根据对方的身份,选择游说的内容,不要以人们所不愿意的事强加于人,不要以人们所不知晓的事而教导于人.人之所以有喜好,就学着顺从之;人之所以有厌恶,就避开而忌讳之.第七段的意思是说,可以知晓的人,就可以利用;不可以知晓的人,就不要去利用.所以说:事情贵在控制别人,而不贵在被人控制.控制别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人控制的人,就被控制了命运.所有这些与人交流沟通,关键就是一定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全篇紧紧围绕着与人交流沟通的问题,提出了与人交流沟通要事前有谋划,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想象就去与别人交流沟通.所以,关键问题就是一定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决篇》,说的就是决断,我们对一件事有疑惑,必然要寄托于内心有疑虑的事,才需要决断,如果没有疑惑,就会马上拍板敲定.但怎样决断,则是大问题.取用还是放弃?这就需要选择,人们每做一件事,都会有疑惑,都想知道后果怎么样,都会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不对.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千百万年.以至于人们大都患上选择恐惧症.遇到很难选择时,古代人们就发明了占卜、算命,把选择权拱手交给了鬼神.一个人在他的一生的生活中、工作中都会有若干次选择,每次选择都很重要,倘若不会选择,就会错过机遇,最后将一事无成.凡看见的都想要,或是凡看见的都不想要,都不对.轻率地随便选择,则会得到烦恼和痛苦的后果.所以,会不会有所选择,这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人自认为是会有所选择的,其实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选取好的,而厌恶平淡的、差的;殊不知,很多事情从表面上来看是很好,可是其好的景况已经到头了,盛极必衰!当他选择了这个好的后,没多久就盛极而衰了.许多人只看见有利的,殊不知利益后面紧跟着祸患,因为你所看见的利益别人也看得见,你既然获取了它,别人也想获取它,你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得不防止别人的觊觎,以及夺取.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许多差的呢,平淡的呢?当你选择了它后,从中发掘出新的东西,那你就成功了.所以,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面临的选择就很重要,到底选择什么?这就需要智慧了.鬼谷子认为,对于事情的发生度量于过去之事,验证于未来之事,检验于公平的真情,就可以这样决断了.也就是说,这一类的事,参考一下过去同类的事情,再考虑一下后果,再检验一下是否公平,是否是真情,就可以决断了.如果有不公平的现象,有不真实的情况,那么就不可以选择决断,最好选择放弃.《符言》,是指已经验证、已经应验了的言论,已经验证、已经应验了的言论是什么呢?第一节,讲位置,意思是要人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安定、徐缓、公正、静默,其施加于法度无不柔软,是指人们对待法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人们采用混乱、急速、偏私、浮躁的态度对待法度,那么就不是柔软而是坚硬了.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的位置和态度.第二节,讲明白,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眼睛来看,以自己的耳朵来听,以自己的心来寻求所谓的智慧,还自以为很明白,其实这是糊涂.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同的,是别有风彩的,有人看到的是阳光面,有人看到的是阴暗面,有人看到的是平面,有人看到的是立体面,有人看到的是横切面,有人看到的是纵深面,有人站得高看得远,有人站得低看得近,这取决于每个人角度、立场、高低的不同.所以,要和同于众人的看法才能称之为明白.也就是说,不能以自己的明白去代替他人的糊涂,焉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众人皆醒我独醉?第三节,讲规律,其中心意思就是讲不要固步自封、固执己见,自己坚强而拒绝其它任何学问,就会造成自己心灵的闭塞.世界如此之博大,是我们这一生这一点狭隘的知识所能了解所能包容的吗?有人说,高山仰望它就不能看到顶;深渊测量它也不能量到底,但鬼谷子认为,高山仰望它就能看到顶;深渊测量它就能量到底.所以,固执己见只能使自己闭塞.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有谁能真正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即使是专家,也只能讲清楚一小部分的规律.所以,尊重规律,不要固执己见.第四节,讲赏赐与惩罚,我们都是社会人,既然是社会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那么,是人情关系重要?还是法度重要?如果我们认为人情关系重要,那么我们为了维护人情关系,就会破坏社会法度.如果我们认为社会法度重要,那么我们只有牺牲人情关系.所以,使用赏赐贵在诚信,使用刑罚贵在坚决.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也要有一定的底线,不能因为人情关系而导致社会混乱.因为混乱的社会对任何人都是不利的.第五节,讲询问,我们现代人,很不善于询问,原因在于询问别人很没有“面子”,会丢人,会被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懂而别人懂,尤其是一个比我穷的人,一个比我年龄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不如我的人,他凭什么比我懂得多,我凭什么要问他?难道金钱、地位与知识能画等号吗?所以鬼谷子说,想一想,天、地、人道,四方上下,前后左右,你都懂吗?第六节,讲凭借,只有凭借一个平台,才能做事,只有凭借时势,事情才能成功;只有凭借我们的人生道路,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可是有些人却异想天开,叫喊着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就必然能够成功吗?第七节,讲周密,一个家庭里要有规矩,全家人才会内外沟通,才能知晓人们的所听所闻;如果家长独断专行,全家人唯唯喏喏,家长只凭着自己的意愿做事,这样的家庭能长久吗?而所谓规矩,则是周密的,不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第八节,讲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万事万物,恭敬地对待身边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真正明白事理.如果飞扬跋扈、固步自封、固执己见,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远离,都会不说真话,又怎么能明白地知道千里之外,隐微之中的事情呢?第九节,讲名与实,与孔子、荀子的“正名”很相似,“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按照其社会角色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按照其社会角色遵循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名称和实质应当互相关联,如果事物相类似,就应当叫同一名称.如果事物相异,就应当叫不同的名称.荀子提出“正名”,就是要使本来如此的就本来如此,不要用一些奇谈怪论把本来如此的变成本来不如此了.只有让本来如此的依然还是本来如此,不凭借奇谈怪论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人们才不会蔽塞和被蔽塞.鬼谷子则说:名称恰当那么就是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事理,事理产生于名与实的规律.规律产生于和谐,和谐产生于恰当.他们说法虽然不一样,但意思却是一样的.在本篇中,鬼谷子用字很简略,但却句句切中要害,不思索,就很难读懂.这些已经验证,或者是已经应验了的言论,应该就是历史的经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经阴符七篇》,所谓“本经”,是指基本纲领;所谓“阴符”,是指暗中验证.论述的是“盛神”——旺盛我们的精神,“养志”——修养我们的意志,“实意”——充实我们的思想,“分威”——辨别区分威势,“散势”——分散改变形势,“转圆”——转动圆环而追求事物的吻合,“损兑”——减少快刀斩乱麻一般锋利的言行.这七个方面,都是围绕着人际关系之交流沟通而展开的,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是要旺盛我们的精神,读书人,通达于精神旺盛,就能够修养意志.没有旺盛的精神,就很难立足于世.因此,必须要修养我们的意志,而不要意气用事.想要充实思想,心里就要安静,思虑就要深远.心里安静那么神奇的谋略就会产生,思虑深远那么计划谋划就能成就;神奇的谋略产生那么意志就不会混乱,计划谋划成就那么功绩就不会更迭、交替.辨别区分他人的威势后,我们才能够想办法动摇其威势,使其应和于我之威势.这就称之为知晓形势.如果我们拚命以己之威势与他之威势相争,不见得能够取胜,而且还有可能一败涂地.要推动形势变化而行为,那么形势就会被分散.我们主动行为,那么我们就能掌握形势的主动权,被分散了形势的人,就会掌握不了变化的形势.双方对峙,两事相遇,必然要寻找一个吻合点,使双方意见能够达成一致,才能使对方接受我的言说.如果对方心里想的是东,而我偏要说西,那么两人的分歧就会加大,最终谈不拢,只好不欢而散.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推究对方的心理,探查到对方的计谋,就能够知晓转动圆环而随从方正.能够顺应自然的形势而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权后,形势也会随之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