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无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0:34:04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无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句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无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句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无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句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出自《红》第二十二回
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当时宝玉是因情感受伤又听了《山门》中的“寄生草”曲子,正好前几日又看过《庄子》,以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所以袭人问时赌气说不再“大家彼此”,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希望纠缠在感情纠葛之中.但又想到昔日与黛玉(包括湘云宝钗)之间相互都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然而其感情似乎并不坚固,于是产生了“失恋”后的郁闷,决定“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他参禅的缘起.但是得声明,他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其实也是给别人看的,有申述之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写给黛玉湘云看的,否则他也不会“恐人看了不解”而再填《寄生草》作注以求他人理解.这犹如我们写文章,总有一群潜在的读者,包括我们写的日记,也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否则就不会有写作的动机.
先看一下这几句话的意义:证,在佛教用语中是领受、领悟道法之意,这里第一句中的证可以解释为印证.主要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心灵和表情达意中印证相互之间的感情;当然我们如果纯以禅理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参禅的第一步.第二句“无有证”即无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层.第三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禅宗的境界.黛玉所续之句的意思是连禅境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的.简单地说宝玉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心体亦空,万缘俱寂”.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相对应.
禅宗常说三种境界中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犹如贾宝玉当初还纠缠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中,后来虽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是他刻意寻禅的过程;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贾宝玉“无可云正,是立足境”正好与此相对应;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
书中薛宝钗曾以他俩所悟与神秀惠能所作偈语作过一番对比,这里我们不妨也作一番分析.五祖弘忍欲以偈语选择衣钵传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评之曰:“你这首偈还没有见到心性,只到了门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够了,但以这种见解寻求至高无上的佛理,恐怕还不行.”刚来寺中不久的惠能则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多仅仅是到了门口,并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的后面两种境界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