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乙烯具体化学性质/?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9 07:36:26
求乙烯具体化学性质/?急.
求乙烯具体化学性质/?急.
求乙烯具体化学性质/?急.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乙烯 英文名称:ethylene 定义:最简单的烯烃,一种气态的植物激素.主要使植物横向增长,促使果实成熟和花的枯萎.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乙烯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剂,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
目录
一、化学品名称
二、成分/组成信息分子结构
三、危险性概述
四、急救措施
五、消防措施
六、泄漏应急处理
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八、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九、理化特性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生态学资料
十三、废弃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十五、法规信息
十六、主要用途
十七、主要来源
十八、结构与化学性质
十九、中国乙烯工业的发展
二十、生产方法
二十一、植物激素一、化学品名称
二、成分/组成信息 分子结构
三、危险性概述
四、急救措施
五、消防措施
六、泄漏应急处理
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八、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九、理化特性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十一、毒理学资料十二、生态学资料十三、废弃处置十四、运输信息十五、法规信息十六、主要用途十七、主要来源十八、结构与化学性质十九、中国乙烯工业的发展二十、生产方法二十一、植物激素展开
编辑本段一、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乙烯 分子式:C2H4;结构简式: CH2=CH2;最简式:CH2 化学品英文名称: ethylene (ethene) 技术说明书编码: 99 CAS No.: 74-85-1 EINECS登陆号:200-815-3 [1] 分子式: C2H4 最简式:CH2分子量: 28.06 分子结构: 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平面形的非极性分子. 乙烯燃烧化学方程式:C2H4+3O2→点燃→2CO2+2H2O 分子立体模型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品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编辑本段二、成分/组成信息
含量≥99.95% (以体积计算).
分子结构
这烃有4个氢原子的约束,碳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所有6个原子组成的乙烯是共面.H-C-C角是121.3°;H-C-H角是117.4 °,接近120 °,为理想sp 2混成轨域.这种分子也比较僵硬:旋转C-C键是一个高吸热过程,需要打破π键,而保留σ键之间的碳原子. 双键是一个高电子密度的地区,因而大部分反应发生在这个位置.
编辑本段三、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乙烯可立即引起意识丧失,无明显的兴奋期,但吸入新鲜空气后,可很快苏醒.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刺激性.液态乙烯可致皮肤冻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头昏、全身不适、乏力、思维不集中.个别人有胃肠道功能紊乱.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编辑本段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编辑本段五、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编辑本段六、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编辑本段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编辑本段八、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100 TLVTN: 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编辑本段九、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99.95% (以体积计).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略具烃类特有的臭味. 少量乙烯具有淡淡的甜味. 吸收峰:吸收带在远紫外区 pH:水溶液是中性 熔点(℃): -169.4 沸点(℃): -103.9 相对密度(水=1): 0.6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98 饱和蒸气压(kPa): 4083.40(0℃) 燃烧热(kJ/mol):1411.0 临界温度(℃): 9.2 临界压力(MPa): 5.0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fp): 无意义 引燃温度(℃): 425 爆炸上限%(V/V): 36.0 爆炸下限%(V/V): 2.7 溶解性: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酮、苯,溶于醚.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制聚乙烯(自身加成)、聚氯乙烯、醋酸等,还可用来催熟水果. 其它理化性质: 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乙烯作为还原剂,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酸性高锰酸钾被还原而褪色. 方程式:CH2=CH2→CO2 KMno4→MnSO4,K2SO4,H2O 还可以和溴的四氯化碳发生加成反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会褪色 方程式:CH2=CH2+Br2→CH2—CH2 ∣ ∣ Br Br
编辑本段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编辑本段十一、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编辑本段十二、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生态学作用:乙烯 早在20世纪初就发现用煤气灯照明时有一种气体能促进绿色柠檬变黄而成熟,这种气体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气相层析仪从未成熟的果实中检测出极微量的乙烯后,乙烯才被列为植物激素.而不能相反.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它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高等植物体内,并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 生长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已合成的生长素又可被植物体内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处理黄化幼苗茎可使茎加粗和叶柄偏上生长.则吲哚乙酸通过酶促反应从色氨酸合成.乙烯还可使瓜类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进橡胶树、漆树等排出乳汁.乙烯是气体,1934年荷兰F.克格尔等从人尿得到生长素的结晶,在田间应用不方便.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长的物质.一种能释放乙烯的液体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广泛应用于果实催熟、棉花采收前脱叶和促进棉铃开裂吐絮、刺激橡胶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类雌花及促进菠萝开花等.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应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在成熟的组织释放乙烯较少,而在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凋谢的花朵和成熟过程中的果实乙烯的产量较大. 生理效应:1)乙烯“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of ethylene):①抑制茎的伸长生长;②促进茎和根的增粗;②促进茎的横向增长;2)促进果实成熟,常用乙烯利溶液浸泡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苹果、梨、香蕉、柿子等果实能显著促进成熟;3)促进脱落和衰老(乙烯在花、叶和果实的脱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促进某些植物的开花与雌花分化.5)其他效应,还可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促进根的生长和分化,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等.<参考张力军,梁宗锁.2007.植物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它存在于成熟的果实;茎的节;衰老的叶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