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 有哪些作品 简介下想了解加缪.及其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47:14
加缪 有哪些作品 简介下想了解加缪.及其作品
加缪 有哪些作品 简介下
想了解加缪.及其作品
加缪 有哪些作品 简介下想了解加缪.及其作品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
生平及作品
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荒诞的车祸中丧身,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因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的正确回答……人们毫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时代接受了加缪的观点.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战,可怕的氢弹威胁,这一切使现代社会能够接受加缪严肃的哲学,并使之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纽约时报》对加缪之死的评论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作品:《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小说简介: 小说《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加缪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翻开加缪的《局外人》,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莫尔索也是西西弗的兄弟.而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这也许是不错的,莫尔索就是加缪心目中那种“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的人,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正符合加缪的想法:“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于荒诞的发现”.默而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一声枪响惊醒了他.于是,默而索成了荒诞的人,也就是加缪所以为的幸福的人.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局外人》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缪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而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主要因为这部小说加缪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个公司的法国职员,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说通过自述形式来表现出莫尔索对一切都似乎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具体的细节不加赘述.小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莫尔索回到乡下参加母亲的葬礼,以及到他莫名其妙地在海滩上杀人.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帐,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如此. 第二部分是莫尔索被审讯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莫尔索在监狱里的生活,他逐渐习惯了失去自由,靠回忆打发日子.他想的东西很多,但是他对死并不感到恐惧和悲哀,他认为30岁死或70岁死关系并不大.他拒绝神甫为他祈祷,他因为不耐烦而终于爆发.“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死亡的前夜,莫尔索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之世界的荒谬,他至死幸福. 《卡里古拉》讲述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故事.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悟到了人生的真理--人难逃一死所以并不幸福.世界的荒诞令人无法容忍,而人们却偏偏缺乏认识,生活在假象中.在荒诞面前,在恶的命运面前,人们麻木不仁,于是他采取极端的办法,把自己装扮成命运的模样,实行暴政,任意杀戮,使人们深感难以活下去从而清醒,认清命运的真正面目.可悲的是卡里古拉自己倒成了恶的化身,荒诞的代表,最终走向了毁灭. 《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西西弗的神话》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鼠疫》是一部寓言体的小说.它是一篇有关法西斯的寓言.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缪继续他的存在主义主题: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加缪自己曾这样说:“《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但是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里厄医生不再如莫尔索那样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与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展开斗争,而且在斗争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的幸福.里厄医生的人不是局外人,他看到了只有道德高尚、勇于奉献画的人联合起来战胜瘟疫,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小说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对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刻画得深入细致;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篇章、生离死别的动人哀歌、友谊与爱情的美丽诗篇、地中海的奇幻画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思想与哲学
人道主义思想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加缪在假设西西弗斯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独断. 二元对立 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流放和王国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取消,甚至有相反相成的意思,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和魅力之所在,加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加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或是哲理随笔,都看不到逻辑的一贯性,到处都隐含着矛盾,这在别的作家那里,这可能是个致命的弱点,可从加缪的作品中体现的却是复杂的深刻,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过:"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正是在这样对矛盾的正视当中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和世界的断裂.二元对立的两极互相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形成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从生,这也成为加缪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然而人道主义本来就是意义含混的词. 二元对立其实是西方的传统思维习惯,但是传统的二元对立主要是主客关系,善与恶,美与丑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加缪那儿,这些传统的理念被抛弃了,善恶美丑问题被诸如流放和王国,阳光和阴影这样的形象所取代.甚至在讲述一桩杀人案的《局外人》中,传统的罪与无辜的问题竟消解于无形之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加缪的这些悖论性的理念没有给他找到理论上的出路,却使他的小说和戏剧有了令人捉摸不定的多义性,成为意义之源.在美学的意义上,则是用简单,毫不修饰的语言产生让人困惑的效果,这在《局外人》和《堕落》中最为明显. 存在主义 加缪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吗?加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是,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这说明存在主义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加缪是存在主义者.理由如下: 1、存在主义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严密的流派,而是一种包容了各种各样思想的一种思潮,在各种公认的存在主义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那么判断某种思想是否属于存在主义就不应该看它们是否有相同的方法论和公理预设.存在主义反映的是人面对世界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人处于一种"被抛"的境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差别只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就象西西弗斯神话中说的,"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浮现在意识中,一切就都从这略带惊奇的厌倦中开始了.'开始',这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在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但它开启了意识的运动."在加缪的作品中,对于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存在主义的重大主题在加缪那儿都有表现,而且用的是存在主义的方式. 2、加缪不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但存在主义不是萨特的专利,况且萨特也曾经拒绝过存在主义这个标签.加缪反对存在主义这个标签主要也是为了和萨特划清界限,因为当时的舆论界基本上认为所谓存在主义就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加缪与萨特的思想有分歧,但也有不少共同点,尤其是荒诞的思想,和面对荒诞的态度,虽然加缪不强调自由选择.俩人的分歧主要是对待革命和历史,以及对苏联的态度.而分歧的根源在马克思主义,萨特战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加缪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主义.萨特是个哲学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缠绕,抽象得多,加缪的哲学思想更多来源于感性生活,直接体验,这一点在加缪的散文里体现的最为明显,他深深热爱的阿尔及利亚对他而言就是这种感性生活的代表,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西西弗斯神话和存在与虚无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这种不同不是表现在观点的分歧上,而是表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同样是荒谬,萨特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说明你不可能不荒谬,而加缪却说,我就在这儿,这就是荒谬,萨特的荒谬意识来源于书斋,加缪可能则来源于山顶上的一阵风. 3、两者的另一重大区别在于萨特强调行动,而加缪老在犹疑不定,在他的小说中,除了鼠疫外,行动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局外人》中,更为明显.这本书在二战中出版,当时就有人发出这本书出得是不是时候的疑问,莫尔索和加缪亲自投入的抵抗运动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而强调了行动的《鼠疫》,我却认为写得不好,和《局外人》不在一个档次上,在深刻性上差一些,虽然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缪和萨特都反对虚无,宣扬反抗,然而加缪的反抗和萨特的反抗是不同的,加缪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怎么想,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但这种办法使反抗成为一种绝对可能的东西.而萨特恰恰相反,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么做.加缪的英雄西西弗斯和萨特的英雄奥莱斯忒(Oreste)是两种不同的英雄.而正是在"反抗"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几十年的友谊破裂,1951年《反抗者》出版后,加缪和萨特的矛盾发展到顶点,以后他们至死未再见面. 加缪离开人世已经有数十年,当年的纷纷扰扰不再,我们也能以更超脱的方式重新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方式,回答他在近半个世纪前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们也会对他那些谜一般的作品有种种猜想,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想象将加缪置于我们思考的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