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有7处证心,我想心在我的大脑中,怎么理解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3:13:31
楞严经中有7处证心,我想心在我的大脑中,怎么理解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呢?
楞严经中有7处证心,我想心在我的大脑中,怎么理解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呢?
楞严经中有7处证心,我想心在我的大脑中,怎么理解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呢?
看七处征心就要懂得触类旁通啊
如果心在你的大脑中,和心在身内不是一样?脑也在你身内啊
佛在《楞严经》七处征心后,又再一次问过阿难,佛说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义贯:“佛告阿难:汝今”回“答”了“我”说:“如来屈指”成“为光明拳”照“耀汝”之“心目”;这么说来,“汝目”即自“可见”物,则汝“以何为心,当我拳耀”?(正当你看着我的光明拳显耀之时,你把你的心拿去作什么用去了?)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问我“心”之“所在,而我以心”各处“推”求“穷”尽四方“寻”觅奔“逐”的结果,发现“即”此“能推”穷寻逐“者,我将”之认“为”是我的“心”.
“佛言:咄!阿难,此”能推者,并“非汝”之真“心”.
诠论:
这是第二度徵心,为如来欲验阿难在七处破妄之后,有没有任何省悟,亦即:“成果检验”.但阿难还是执迷不悟,他还是说:“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实是坚固执著,然欲破此迷执,实非易事,因为这是凡夫最根本的计著之一:把眼当作是能见者,不知能见者是心,而不是眼;眼只是一个通道而已,如照相机最外面的镜片而已;真正能摄影的,是后面的软片,并非镜片.然凡夫之人但见表相,执以为实;是故“眼为能见”,凡夫皆视为当然,无可置疑;而此实是凡情所计,其实不然.此其一.
其次,凡夫之人又有另外一个更严重的计着,即阿难所显露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前面第一个计着(计眼为能见),那是一般凡夫皆所共计;现在这第二个计着,则是比较“有思想”、有学问的人的计着,能作这样的言说之人,世俗称之为思想家或哲学家.阿难所说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说法,正好与法国启蒙运动时的先驱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所说一致;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为拉丁文:Cognito ergo sum.英译:I think therefore I am.)这是笛卡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其巨著“方法论(Discourse on Method)”的主旨,其义为:由于我在思考,所以可证明我是存在的.因此,“我在思考”这个事实,是“我存在”的一个明证.换言之,我若不思考,或我不觉得我在思考,则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因为那样等于只有一具躯壳在活着:只有躯壳存在的生命,不能说是真正的存在;唯独我有思考、有思想的时候,才表示我的存在.因此,对笛卡尔来说,“能思考”是灵魂的意义,以动物没有灵魂(这是传统基督教的教义),所以他们不能思考.这是西洋唯心论的说法.但它有别于其他的唯心论,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动:它质疑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经院哲学”,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God’s Graces),人能不能得救赎或下地狱,乃至宇宙万物之或生或灭,皆是神的意旨,因此,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更有进者,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是违背神的意旨的.而笛卡尔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甚为怀疑这种说法,他觉得人应“有思想”,他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这自由意志就从人自己“有思想”或“能思想”体现出来;依其意,人唯有自己能思考,才表示自己真正活着,这个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即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也不是任何威权或体制可以抑制、箝制或控制.由于这个理论,因此笛卡尔成为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先河之一.(附及,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后来才带动了欧洲全面性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宗教革命、政治革命、浪漫主义运动、产业革命,因而造成了近代世界.)
现在来看笛卡尔这句话与阿难所说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谬误所在.阿难所说的“推”(推理、推论、推测),就是唯识百法里的“思”,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也正是同一个东西.这个“思”,就是“思心所”,是属于六类“心所有法”里的第一类“遍行心所”中的一个.(遍行心所共有五个:触、受、想、思、作意.)什么是“心所有法”呢?唯识学把“心”分为两大类:心法和心所有法.心法或称“心王”即是八种识,为心之体;而心所有法即心之用(作用),因为这些作用(共五十一种)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之为心所有法.因此可知“思”只是心的一个作用,它不是心体本身,故不可把“用”当作“体”;所以“思”不是心体——因此,此“能思者”非心,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之一.若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是心的“本体”,那就大错了,如同把“树影”当作是“树”本身一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凡情所计者,与实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当知,“思心所”乃第六意识缘六尘而起的作用,故此思心所,《圆觉经》中称之为“六尘缘影”(攀缘六尘的影子);然而凡情颠倒,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六识缘六尘所起的思心所相,当作是自己的真心(以影为树)!又,阿难在此所说的“推穷寻逐”,正好合着《楞伽经》及唯识学的三性之一的“遍计所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