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够结合孔子的思想(比如论语中的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4:16:29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够结合孔子的思想(比如论语中的其“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够结合孔子的思想(比如论语中的其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
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
谁能够结合孔子的思想(比如论语中的其它言谈)或者是当时的背景给我解释一下啊?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够结合孔子的思想(比如论语中的其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春秋》中所说的“夷狄”是指缺乏道德礼义的地方或某些人,这是与孔子学说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解释不同的;其次,不是因为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类象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夷狄”和“诸夏(中国)”不是西方形式逻辑中被“定义”出来的“概念”,而只是中国思维方式中用来代表一类事物的“名”,有这个“名”就必须要有与之相搭配的“实”,有其“实”也就可以用这个“名”,否则都是“名不副实”.把此语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就是说,道德礼义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
这里涉及到一个华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夷夏之辩”.“夷狄”一词从它的源头来说,指的是中原以外的民族,但是,在孔子编订的《春秋》之中并不是指这些偏远的民族,而是一个道德文化方面的名词,也就是说,是用把道德礼义水平低下的地方叫做“夷狄”,把道德礼义水平高的地方叫做“诸夏”,或者叫做“华夏”,如果中原地区道德礼义水平不高,同样也叫做“夷狄”,中原之外的地方如果道德水平很高,也叫做“诸夏”.如果有了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优秀的民族,即使这个民族没有君王,也同样是优秀的;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不是优秀民族,即使有君王,也没有什么可取的.道德礼义比君王更重要.在孔子的“三世说”之中,社会的文明程度低的是“继乱世”,道德礼义水平不高;文明程度较高的是“升平世”,道德礼义水平较高;文明程度最高的是“大同世”,道德礼义水平最高.华夏文化复兴就是要建立这样的“大同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