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0:56:44
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记住商鞅,是因为中学历史教材中曾经为他大书特书了一番.教材中对其之死原因是没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近读

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
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

商鞅为何被车裂而死?
记住商鞅,是因为中学历史教材中曾经为他大书特书了一番.教材中对其之死原因是没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 近读《史记》,仔细研究了一番商鞅其人,也就有了些许想法,对商鞅之死的原因有了别样的思索. 商鞅本来并不姓商,他原来是卫国的国君的远方后代,姓公孙,名鞅.年轻时候的他曾经在魏国丞相公叔座的手下当侍从官.丞相公叔座曾经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要么重用卫鞅,要么杀之.但魏惠王并不认可丞相公叔座的建议,反而认为丞相公叔座病糊涂了,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无名小子公孙鞅吗?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掉卫鞅.丞相公叔座死后,恰逢秦孝公举国招贤,卫鞅于是入秦并“走后门”,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进见了秦孝公.初次进见秦孝公的卫鞅并没有象后来的诸葛孔明与刘备的会晤一样,一番《隆中对》便令刘备相见恨晚.卫鞅的第一次面君考试以失败告终,他的高论让秦孝公昏昏欲睡,根本无法听进去只言片语.秦孝公为此还斥责引见人景监,“你介绍来的人是个说话不着边际的人,这种人怎么能用呢?”受到景监斥责的卫鞅当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请求景监帮忙五天后再次进见.正是由于景监是秦孝公宠臣的特殊身份,卫鞅终于有了再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帝道、王道、霸道的进言中,秦孝公的思想开始松动.终于在第四次的晤对中,秦孝公龙颜大悦,不仅听进去了,还不自觉地向卫鞅靠拢,生怕哪句话没有听清楚,不知不觉中膝盖都到了座席的前段.就这样,一连几天的强国之术论谈,说到了秦孝公的心里,秦孝公百听不厌,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是,秦孝公决定重用卫鞅,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确定了变法的命令.为了取信于民,卫鞅使出了一记怪招,他让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杆子,以五十金的悬赏奖励给了把杆子抗到国都北门的人.于是,卫鞅的变法就此开始. 当然,新法的实施过程中,也难免会有非议.新法实施的第一年,不但有上千人跑到国都上访,反映新法不好,而且连太子也犯了法.卫鞅此时显示出了他强硬的一面,在不能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还给太子的太师脸上刺字.对那些对新法说三道四的人,他将他们全部迁到了边境和偏僻的地区. 深得秦孝公信任的卫鞅被封为大良造,还派他率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使魏国的安邑投降了秦国.接着,秦国大修咸阳,建造了豪华的宫殿,秦国的都城也因此搬迁到了咸阳.卫鞅并没有因此罢手,他整顿风化,聚小邑为县,开阡陌封疆,平赋税,统一度量衡.新法实施的第五年,秦国就大大富强起来了,就连周天子都派人给秦孝公送来了祭祀用的肉食,表示承认他是天下的霸主,各国的诸侯也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贺. 秦国称霸的第二年,卫鞅再次向秦孝公建议先伐魏,然后再东下控制诸侯国,进而成就帝王之业.得到秦孝公认可的卫鞅开始了伐魏的旅程.卫鞅以会盟为名,骗取了魏国带兵将领公子卬的信任,在会盟的酒席上,卫鞅抓获了公子卬并进攻魏军(在这点上,后来的霸王项羽应该也绝对向商鞅学习).失去了带兵统帅,群龙无首的魏军自然一触即溃.魏国不得不割地求和,还将国都迁到了大梁.此时的魏惠王如梦初醒,后悔当年没有听从丞相公叔座的话而杀了卫鞅,才导致了今天魏国将要覆国的局面. 立下大功的卫鞅自然也受到了秦孝公的青眼有加,破魏凯旋的卫鞅被秦孝公封赏了於、商的十五邑之地,还给他封号为商君.商鞅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从入秦受到秦孝公的召见和信任,其后商鞅在秦国为相变法十年,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这十年中,是商鞅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十年,是他纵横披壑立下莫大功业的十年.这十年,商鞅的人生事业达到了巅峰,权力达到了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致,秦孝公对他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也正是在这十年中,商鞅也为自己埋下了车裂而死的种子和祸根. 仔细研读《史记》和有关历史书籍,商鞅被车裂惨死的原因不仅有历史教科书中所指出的守旧的封建贵族反对变法的敌对和诬告迫害,更有着自身铸成的需要深刻汲取的原因和教训. 我无意反对历史教科书中指出的商鞅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封建贵族的利益,他们强力反对变法,商鞅不死,他们的利益无法保证.他们以为只有置商鞅于死地,才有可能挽回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诬告、打击报复是封建贵族们经常会使用的手段,并且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商鞅之死有他们在作祟的原因.但是,商鞅之死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其一、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试想,秦孝公如果不死,即便这些贵族们的打击报复一直在疯狂进行,但是由于秦孝公的信任,又能奈我何?秦孝公之死,商鞅失去了自己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后台支持,没有了后台支持的人,岂不是四面楚歌,一触即倒?再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习惯,你商鞅还能在相位上坐稳吗? 其二、过分招摇使商鞅成为攻讦的理由.商鞅做了丞相后,每次出门,总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力士保镖跟随,手执干戈的兵士前呼后拥,保护措施少了一点都不肯出门.这样的招摇过市,自然免不了被人攻讦.而相比之下曾经帮助秦缪公强秦的百里奚为相六七年中,曾经为秦国也立下了大功,他三置郑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他身为秦国的宰相,可以说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勋,但他走路不坐车子,夏天不打伞,出入京城,从没有车马跟随,也没有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这样的德行让秦国人牢牢记住了,商鞅的过分张扬,也就无怪乎人们去攻讦他了.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拥护,当然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百里奚就是商鞅应该学习的好榜样. 其三、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失势之后就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商鞅变法之时,不但对一般人员严刑峻法,而且对将来要即位的太子也头上动土,太子犯法固然不敢处罚,但他对太子的太傅进行处罚,还在太子的太师脸上刺字,以羞辱太子.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后来犯法,他还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商鞅只知道刑罚而不知道赏赐,只知道讨秦孝公的欢心,大修咸阳的宫殿楼阙,却不知道体恤百姓.即便后人,也知道在依法办事的同时,也要讲天理、国法、人情,但商鞅却一味地使用酷刑,得罪了太多的人.不仅王公贵族不满意,就连老百姓在他逃难时也不予收留,连住宿的客店都不敢接纳,可见商鞅个人在老百姓心中也没有地位.民心既失,何谈支持二字? 其四、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商鞅在变法之初,对上访人员的反对意见自然难以接受,但他仗着秦孝公的支持,强力推行新法可以理解.但是,当变法得以实施,百姓接收了新法,那些曾经反对新法的上访户转而说新法好的时候,他却说这些都是扰乱国家次序的刁民,把这些人强行迁到了边境和偏僻的地方.老百姓谁也不敢再议论新法了.熟读史书的商鞅难道不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一个不让老百姓说话的人,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吗? 赵良曾经为他献计献策,规劝他要学聪明点,要谦卑有礼,要注意言行,要实施德政取得人心,要激流勇退让出权位和富贵,要为民办事,为民谋利,要尊老爱幼,否则秦孝公一死,百姓和秦国中要出来收拾你的人实在太多了.你的灭亡就象一跷脚就看得见的事情那么简单.但这些逆耳忠言商鞅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抓捕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其五、不知进退,是加速其死亡的另外原因.自古以来,狡兔死、猎狗烹,功高震主的事例太多了.商鞅位极人臣,功劳不可谓不大,如果商鞅能够学聪明点,及早退出权力的巅峰,把封赏之地还利于民,则有可能会有个好的下场.但他既做不到象百里奚那样的谦虚和克己,也没有激流勇退的权力观,对于权势和权力的留恋,也导致了他死亡加速. 论功劳,商鞅是伟大的,他为秦国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应该承认他的历史功绩,从这点说,商鞅是幸运的.但是一个立下汗马功劳,建立了不世功勋的人却没有得到人们的颂扬和称赞,没有人感激他,就连逃命之时小店主也因为商鞅曾经确定的规矩不敢收留他.商鞅死后,举朝文武无人怜悯,百姓甚至争食其肉.一个人做人做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可悲吗?他的死该为我们留下些思索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