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越,他的治水措施有哪些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0:56:23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越,他的治水措施有哪些特点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越,他的治水措施有哪些特点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越,他的治水措施有哪些特点
北宋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年至1091年),苏东坡遭贬担任杭州知府.在短短不足三年的任期里,他先后完成了杭州城的供水系统建设、运河疏通、西湖重整等大型工程,并对钱塘江和杭州湾的治理绘出了蓝图.
苏轼治水
(苏轼)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译文: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
到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
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渲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