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思想内容如何作答?要具体的答题模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2:43:33
古诗词中思想内容如何作答?要具体的答题模式
古诗词中思想内容如何作答?要具体的答题模式
古诗词中思想内容如何作答?要具体的答题模式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⑴“送别”类;⑵“怀古”类;⑶“思乡怀人”类;⑷“山水田园”类;⑸“边塞”类;⑹“哲理”类;⑺“讽刺”类;⑻其他.
2.选材.即为上述八类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内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内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
3.探究.复习可分为8个时段,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
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后,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较为明显.
例如“怀古”类诗歌的复习情况:
①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巷》(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唐,杜甫).(课内外各五首)
②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些诗歌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③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共性”一般有以下三种:a.通过怀古来表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b.通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情;c.通过怀古来警示统治者(或“世人”)要以史为鉴.
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怀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一道考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我们抓住了“最羡渔竿客”一句,写出类似“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的答案就并非难事.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如回答2008年高考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这一设问时,我们就可结合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写出“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读书”.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的.
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注释简单地介绍了作者: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身处“晚唐”的诗人,他们在这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为“晚唐国事的衰败”而“伤心”的.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含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旅夜书怀》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一句的含意.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水西简郑明府
李白
清湍鸣回溪,
绿竹绕飞阁.
凉风日潇洒,
幽客时憩泊.
念昔游(其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注】杜牧因仕途失意,长期飘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游踪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1)杜诗中最能概括“水西寺”特点的一句诗是: .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能代表作者游“水西寺”时心情的诗句,请找出来,并结合作者的遭遇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列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试分析“探梅人过溪桥”的意蕴.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
1.作者“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应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不仅指没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抗金主张”)得不到响应而产生的孤独,流露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2.⑴古木回岩楼阁风.⑵“幽客时憩泊”和“半醒半醉游三日”.李白一生经历坎坷,长期浪迹江湖,身临佳境时“幽客时憩泊”;杜牧仕途失意,长期飘泊,面对胜景时“半醒半醉游三日”,这两句诗都表明作者想把政治失意的苦闷消解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3.此处的“梅”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作者称自己为“探梅人”,既称赞了鲁卿高洁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与鲁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