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道(其一)二首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8:14:28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道(其一)二首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道(其一)二首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道(其一)二首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第一首赏析:一笑间泯灭所有坎坷艰辛,满心的喜悦直笔道出,可见山谷
为人超脱.登高望远,满纸是洞庭波浩渺,洗净染白双鬃的愁思,只有沉醉于美景的闲情逸致.波光万顷,映照出豁达洒脱的胸怀,凌风而动.
第二首赏析:宋宗时,诗人被贬黔州,迁移到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县),吃了好几年苦头.宋徽宗即位后被起用.这首诗是他离开谪居多年的四川,返回江西故乡途中,路过洞庭地写的,倾吐了他当时十分喜悦的心情.
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正
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
朔旦,独上岳阳楼.”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
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
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
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
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
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
又不能不痛定思痛, 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 凄然一笑.我们读过苏轼的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想见此老真
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技花·
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
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
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
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
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
(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
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他的业绩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对他的评价,也随着
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对黄庭坚的艺术技巧,今后似乎
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