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中“之”字怎么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23:27:36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中“之”字怎么解释?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中“之”字怎么解释?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中“之”字怎么解释?
解释首先要看出处,背景.不然依文解义,三世佛怨.
语出:
<<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在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下面我解决这个矛盾:
引用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本书非书生辈的见解,里面多是真知灼见. 可以参考.
多为别人想一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社会上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严重,政治圈子里也不外此例.一个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对领导人——牧师、神父或法师们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宗教徒忘记了领导人也是一个人,而认为牧师、神父、法师就是神.这个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别人太高了.从这个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难.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问题又来了,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在这里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差别?难道孔子老是摆权威,只有他的对,学生的话对了也是错吗?其实不然,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其次,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机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很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前天我们的楼梯口的一副门帘不见了.办事的人说被偷了,我说算了,一定是被年轻人“摸”去了.说他有意偷吗?他没这个意思.说他没有偷吗?年轻人有这种心理,摸来很好玩,很有味道,还在那里称英雄.东西被人“摸”跑了,心里一定会不高兴,可是自己有机会,也会“摸”人家的.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有的人洗了手,本来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干净,看见旁边挂了一条,顺手擦在别人的毛巾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想行为出来呢?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这个人不是人,是圣人了.太难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须要向这个方向修养.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
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代词,代“一言”
一言,代词。
代词,它,代“一言”。
无译
无义
代词,代一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