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第2、3首的感受写我对《忆江南》的2首和3首的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0:39:10
《忆江南》的第2、3首的感受写我对《忆江南》的2首和3首的感受
《忆江南》的第2、3首的感受
写我对《忆江南》的2首和3首的感受
《忆江南》的第2、3首的感受写我对《忆江南》的2首和3首的感受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开头,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偌大的一个杭州,可忆的情境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使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且看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对此也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花.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吏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留题天笙、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云:“天笙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天笙寺里,秀月朗照,桂花飘香,一位诗人,徘徊月下,留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身看地,看看是否真的有桂子从月中落下,散在桂花影里.这和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相比,境界迥乎不同,其关键在于着一“寻”字,使得诗中有人,景中有情.碧空里的团圆明月,月光里的巍峨山寺和寺中的三秋桂子、婆娑月影,都很美.然而如果不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审美感受,就缺乏诗意.着一“寻”字,则这一切客观景物都以抒情主人公的行动为焦点而组合、而移动,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觉、触觉、嗅觉乃至整个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于是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如果说天笙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所以,上句却说“寻”,不一定能寻见;下句却说“看”潮头,那是实实在在看见了.
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自海门涌入的潮水,十分壮观.《杭州图经》云:“海门潮所起处,望之有三山.”这潮水,奔腾前进,直到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尤大.”就是说,每天都有早潮、晚潮,而以阴历中秋前后潮势最大.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里的亭子上,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山寺 ”、“月”、“桂”,本来是静的,主人公“寻桂子”,则是动的.以动观静,静者亦动,眼前景物,都跟着主人公的“寻”而移步换形.然而这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那移步换形的客观景物,而是主人公“山寺月中寻桂子”的精神境界.他有感于山寺里香飘云外的桂花乃“月中种”的神话传说,特来“寻桂子”,究竟为了什么?是想寻到月中落下的桂子亲手种植,给人间以更多的幽香呢,还是神往月中仙境,感慨人世沧桑、探索宇宙的奥秘呢?
海潮涌入钱塘江,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瞬息万变,这是动的.主人公“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形体当然是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也是静的?作者有一首《观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不用说,这是他在“郡亭枕上看潮头”时出现的内心活动.但难道只此而已,别无其他吗?何况,仅就这些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