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4:21:15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在这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下面从语言方面对中学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五篇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作一番初探,以就教于同行.
一、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荷塘月色》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
《威尼斯》写到:“远出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二、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桔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绿》)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绿》)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望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一个“泻”字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贴切、形象、生动.如果换成“照”字,就太俗了,与流水不照应,也无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月色》)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四、使用现代口语词汇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王国维很推崇元曲,就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述事如其口出也”.朱自清先生也很擅长用口语写散文,颇具谈话风.“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作者像是面对面地与读者交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作者爱用提炼的口语写作,读来清新可喜,亲切自然.“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已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如“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五、适当融合文言词句
《背影》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威尼斯》有“庄严华妙兼而有之”、“以典丽风华胜”、“惝恍迷离之感”等词句,使语言更加洗练.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的序言中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营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我们把握了朱自清先生这五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就能领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