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怎么使用修辞,举一两例子,分析分析比如互文,起兴,借代,通感,还有借喻,暗喻不太明白其他的也可以说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22:32:19
请告诉我怎么使用修辞,举一两例子,分析分析比如互文,起兴,借代,通感,还有借喻,暗喻不太明白其他的也可以说说
请告诉我怎么使用修辞,举一两例子,分析分析
比如互文,起兴,借代,通感,还有借喻,暗喻不太明白
其他的也可以说说
请告诉我怎么使用修辞,举一两例子,分析分析比如互文,起兴,借代,通感,还有借喻,暗喻不太明白其他的也可以说说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特 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例子
(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子(3):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例子
《诗经·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
再如《周南·桃夭》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 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
借代
定义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
借喻
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在这种比喻形式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象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例句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