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江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1:20:23
王安石的《江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点
王安石的《江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要点
王安石的《江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点
江上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作品译文
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站在江的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见天色阴沉沉的,刚刚透出一半亮色.压低的云层含着雨意,徘徊不定. 诗人的目光移向对岸的青山,发现山势曲折缠绕,江流迂回蜿蜒,心头不禁涌起一阵困惑:路在何方?忽然看到无数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下,正隐隐约约向近处驶来.[3]
作品鉴赏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诗的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写天的同时既交待了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晓),又写出了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还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然而从诗的后两句可以明确看出另一层深意,诗人不甘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追求光明.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被“青山缭绕”的阻断,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在“青山缭绕”之中,忽然远远地看见“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隐隐约约向近处驶来.
视野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眼前开阔了,畅通了.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暗含着对时事与某种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这种思理与抗争是积极的,向上的,与婉约派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
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 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
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 证法的思理取胜.
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王安石五绝《江上》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作品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