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类是如何绝灭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2:47:31
翼龙类是如何绝灭的
翼龙类是如何绝灭的
翼龙类是如何绝灭的
任何一个生命体都要经过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翼龙类也不例外.在白垩纪的末期(6500万年前),翼龙类与它们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以及水中霸王——鱼龙类、蛇颈龙类以及沧龙类等同时在地球上绝灭了.
在地球的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但是,惟独在中生代与新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当时曾经横行一世的陆地霸王——恐龙类全部绝灭了.关于这次大灾难产生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由于翼龙类和恐龙类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晚三叠世,距今大约2.2亿年左右),也同时灭亡(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此,恐龙绝灭的原因可能也就是翼龙类绝灭的原因,虽然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澳大利亚的莫纳 博士做了一些总结,他认为恐龙的绝灭不外乎有以下4种原因:1.生物学原因;2.非生物学原因;3.地球以外的原因;4.具有迷信色彩和荒唐解释的其它原因等.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翼龙类的绝灭原因,我们在每种原因中选取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以供参考.
生物学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恐龙蛋畸形、恐龙蛋孵出同一性别的恐龙因而不能产生后代、性别受阻、植物中含有致命的毒素、恐龙蛋被食蛋的哺乳动物吃掉、以及疾病等原因.非生物学原因包括气候的变化(比如季节性或者纬度上的变暖、变冷、变潮湿或者干燥等)、大气压力的变化、大气成份的变化(比如由植物产生过度的氧气等)、洪水、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钙元素和硒元素)缺失、有毒矿物质的出现、太高的自然辐射、地震、有毒气体、火山尘埃、海平面的升高以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超大陆解体等.
地球以外的原因包括由于大量宇宙辐射引起的地球磁场倒转、地轴迁移、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的出现、彗星或流星碰撞地球.其它一些迷信或者荒唐解释的原因包括被从飞碟来的外星人杀掉、诺亚时期的大洪水爆发、上帝的意愿等.
但是,翼龙类的绝灭是否和恐龙类的完全一致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翼龙类的演化史,也就是它们的产生、繁盛及衰退的历史.虽然由于翼龙类的骨壁较薄而易碎,不容易保存为化石,相对于其它的动物化石来说,化石记录较为贫乏,但是,在目前发现的整个翼龙类的种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演化规律.翼龙自从在2.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产生以来,出现多种类型的第一个繁盛期为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具有长尾巴的喙嘴龙类,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演化路线并且达到顶峰,与此同时也宣告了它们演化的终结.而这一时期短尾巴、较进步的翼手龙类,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些更加进步的翼龙类成为后来的白垩纪时期翼龙类的根源类群,喙嘴龙类被它们驱逐出去,并且最终导致绝灭.
在早白垩纪,翼龙类变得更加多样化.到了中白垩纪,伴随着大量的具有牙齿的翼龙类的出现而再次繁盛.而此时,在晚白垩纪处于主导地位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只作为孤立的种类出现.到了晚白垩纪,出现了大型的无牙齿的翼龙类.因而,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翼龙类的演化史包括两个兴旺期(晚侏罗纪和中白垩纪)和三个绝灭事件(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界线上、早白垩纪以及最后的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界线上).由上面可以进一步看出,翼龙类的绝灭方式是逐渐消亡的,而不是由于特殊的全球性的灾难所引起的突然的大绝灭.这些发现完全与古生物学家所观察的其它的动物类群,如恐龙类相一致.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之交的界线上,大量爬行动物绝灭的事实是肯定的,翼龙类的最后消亡也出现在此时.但是与翼龙类同时代的其它爬行动物如鳄类、鳖类并没有绝灭反而一直延续繁衍到现在.现生的鳄类及龟鳖类,其身体的基本结构,经过几千万年,基本上没有改变,也没有演化成特殊的形式.因而,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能够非常容易地适应这些改变,这可能是它们最好的生存策略.而对于翼龙类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接近白垩纪晚期的时候,翼龙类最独特的情形是为了适应空中飞行,它们的个体普遍极度增大(比如有的两翼展宽可达到12米,它们的一些长骨的骨壁变得非常薄),甚至达到了飞行动物的可能最大限度.
在适应飞行生活上是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必须以理想的生活环境为前提.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非常微小的改变(比如风力大小的改变),也可以打乱这一平衡,从而威胁着整个种和种群的延续生存.平均风力的改变,可能是由伴随着极地和赤道明显温差的全球性的变冷而引起.勃兰威尔等发现,飞行速度为每秒7米到14米的大型的无齿翼龙,可以很好地适应在微小的风中翱翔,而风速只要达到每秒5米,就足以使这些大的翼龙类绝对难以飞行.一年中如果长时期存在高的风速,在这期间,这些大的翼龙类不能飞行,就足以使种群减少到物种繁衍后代所需要的最少的数量之下,从而最终导致灭绝.
这里也确实存在着晚白垩世气候变坏的地质和古生物的迹象,假设在白垩纪的末期和第三纪初期,地球上的平均年温度下降了10℃.这一变冷,可能并不是地球之外的原因所引起.地球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白垩纪的末期和第三纪初期之交的这一时期,大面积的浅海区域变得干燥,也就是出现了海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由于组成地球的岩石圈板块运动所引起,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分离,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分离等,因而造成了南北大西洋的生成.
而这一新的洋流系统的产生,对于气候变化象现在一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些气候的变化当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最后翼龙类绝灭的原因.
导致晚白垩纪的翼龙向大个体演化的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最终走向死胡同.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放弃它们的特化性,而转向小个体,具有较厚骨壁的发育的骨骼,要求重新振翼飞行,而从生物学最基本的规律,即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6500万年前的翼龙类消失之后,在第三纪鸟类毫无疑问地占据空中生态领域.当然,这些种类的鸟在晚白垩纪就已经存在.显然气候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不大.有人认为,翼龙类的绝灭是由于与鸟类的竞争中失败而引起的.在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期间,发现了大量的鸟类化石,尤其是在我国的辽西地区,而在该地区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翼龙类化石,它们可以很好地在同一领域中生活,彼此可能并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威胁.一些晚白垩世的鸟类比如黄昏鸟,可能与翼龙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因而也确实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侏罗纪以前的翼龙类,其头骨形态的变化不大,而从白垩纪的早期开始,头骨形态的变化很大,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头上长有不同形状的嵴,这些嵴有的由顶骨向后和向上延伸而形成,有的由鼻骨以及前上颌骨形成,有的下颌向下突起,形成龙骨嵴状,适于在水中捕鱼过程中以减少水的阻力.翼龙类为什么会演化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头骨呢?而在该时期,恐龙类的头骨的形态也变化很大,比如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它们的头骨的变化也非常多.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非生物学原因所引起,即象上面所提出的气候的变化(比如季节性或者纬度上的变暖、变冷、变潮湿或者干燥等)、大气成份的变化(比如由植物产生过度的氧气等)、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钙元素和硒元素)缺失等一种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引起生物体内部发育机制的改变,造成所谓的“畸形”.
综合以上的分析,翼龙类绝灭以在晚白垩纪时期分异程度逐渐降低为标志,并且演化出高度特化的大型个体,它们的灭亡是由于气候条件变得恶劣,使得它们不能适应而造成的.而这一气候条件的变化,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变化(板块运动,大洋的形成等)而引起的,并非由于所谓的“小行星或流星在6500万年前碰撞地球”而引起的.
你好!
由于翼龙类和恐龙类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晚三叠世,距今大约2.2亿年左右),也同时灭亡(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此,恐龙绝灭的原因可能也就是翼龙类绝灭的原因,虽然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澳大利亚的莫纳 (Molnar R.)博士做了一些总结,他认为恐龙的绝灭不外乎有以下4种原因:1.生物学原因;2.非生物学原因;3.地球以外的原因;4.具有迷信色彩和荒...
全部展开
你好!
由于翼龙类和恐龙类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晚三叠世,距今大约2.2亿年左右),也同时灭亡(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此,恐龙绝灭的原因可能也就是翼龙类绝灭的原因,虽然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澳大利亚的莫纳 (Molnar R.)博士做了一些总结,他认为恐龙的绝灭不外乎有以下4种原因:1.生物学原因;2.非生物学原因;3.地球以外的原因;4.具有迷信色彩和荒唐解释的其它原因等。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翼龙类的绝灭原因,我们在每种原因中选取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以供参考。
生物学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恐龙蛋畸形、恐龙蛋孵出同一性别的恐龙因而不能产生后代、性别受阻、植物中含有致命的毒素、恐龙蛋被食蛋的哺乳动物吃掉、以及疾病等原因。非生物学原因包括气候的变化(比如季节性或者纬度上的变暖、变冷、变潮湿或者干燥等)、大气压力的变化、大气成份的变化(比如由植物产生过度的氧气等)、洪水、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钙元素和硒元素)缺失、有毒矿物质的出现、太高的自然辐射、地震、有毒气体、火山尘埃、海平面的升高以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超大陆解体等。
地球以外的原因包括由于大量宇宙辐射引起的地球磁场倒转、地轴迁移、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的出现、彗星或流星碰撞地球。其它一些迷信或者荒唐解释的原因包括被从飞碟来的外星人杀掉、诺亚时期的大洪水爆发、上帝的意愿等。
但是,翼龙类的绝灭是否和恐龙类的完全一致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翼龙类的演化史,也就是它们的产生、繁盛及衰退的历史。虽然由于翼龙类的骨壁较薄而易碎,不容易保存为化石,相对于其它的动物化石来说,化石记录较为贫乏,但是,在目前发现的整个翼龙类的种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演化规律。翼龙自从在2.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产生以来,出现多种类型的第一个繁盛期为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具有长尾巴的喙嘴龙类,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演化路线并且达到顶峰,与此同时也宣告了它们演化的终结。而这一时期短尾巴、较进步的翼手龙类,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些更加进步的翼龙类成为后来的白垩纪时期翼龙类的根源类群,喙嘴龙类被它们驱逐出去,并且最终导致绝灭。
在早白垩纪,翼龙类变得更加多样化。到了中白垩纪,伴随着大量的具有牙齿的翼龙类的出现而再次繁盛。而此时,在晚白垩纪处于主导地位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只作为孤立的种类出现。到了晚白垩纪,出现了大型的无牙齿的翼龙类。因而,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翼龙类的演化史包括两个兴旺期(晚侏罗纪和中白垩纪)和三个绝灭事件(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界线上、早白垩纪以及最后的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界线上)。由上面可以进一步看出,翼龙类的绝灭方式是逐渐消亡的,而不是由于特殊的全球性的灾难所引起的突然的大绝灭。这些发现完全与古生物学家所观察的其它的动物类群,如恐龙类相一致。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之交的界线上,大量爬行动物绝灭的事实是肯定的,翼龙类的最后消亡也出现在此时。但是与翼龙类同时代的其它爬行动物如鳄类、鳖类并没有绝灭反而一直延续繁衍到现在。现生的鳄类及龟鳖类,其身体的基本结构,经过几千万年,基本上没有改变,也没有演化成特殊的形式。因而,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能够非常容易地适应这些改变,这可能是它们最好的生存策略。而对于翼龙类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接近白垩纪晚期的时候,翼龙类最独特的情形是为了适应空中飞行,它们的个体普遍极度增大(比如有的两翼展宽可达到12米,它们的一些长骨的骨壁变得非常薄),甚至达到了飞行动物的可能最大限度。
在适应飞行生活上是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必须以理想的生活环境为前提。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非常微小的改变(比如风力大小的改变),也可以打乱这一平衡,从而威胁着整个种和种群的延续生存。平均风力的改变,可能是由伴随着极地和赤道明显温差的全球性的变冷而引起。勃兰威尔等发现,飞行速度为每秒7米到14米的大型的无齿翼龙,可以很好地适应在微小的风中翱翔,而风速只要达到每秒5米,就足以使这些大的翼龙类绝对难以飞行。一年中如果长时期存在高的风速,在这期间,这些大的翼龙类不能飞行,就足以使种群减少到物种繁衍后代所需要的最少的数量之下,从而最终导致灭绝。
这里也确实存在着晚白垩世气候变坏的地质和古生物的迹象,假设在白垩纪的末期和第三纪初期,地球上的平均年温度下降了10℃。这一变冷,可能并不是地球之外的原因所引起。地球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白垩纪的末期和第三纪初期之交的这一时期,大面积的浅海区域变得干燥,也就是出现了海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由于组成地球的岩石圈板块运动所引起,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分离,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分离等,因而造成了南北大西洋的生成。
而这一新的洋流系统的产生,对于气候变化象现在一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些气候的变化当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最后翼龙类绝灭的原因。
导致晚白垩纪的翼龙向大个体演化的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最终走向死胡同。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放弃它们的特化性,而转向小个体,具有较厚骨壁的发育的骨骼,要求重新振翼飞行,而从生物学最基本的规律,即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6500万年前的翼龙类消失之后,在第三纪鸟类毫无疑问地占据空中生态领域。当然,这些种类的鸟在晚白垩纪就已经存在。显然气候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不大。有人认为,翼龙类的绝灭是由于与鸟类的竞争中失败而引起的。在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期间,发现了大量的鸟类化石,尤其是在我国的辽西地区,而在该地区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翼龙类化石,它们可以很好地在同一领域中生活,彼此可能并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威胁。一些晚白垩世的鸟类比如黄昏鸟,可能与翼龙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因而也确实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侏罗纪以前的翼龙类,其头骨形态的变化不大,而从白垩纪的早期开始,头骨形态的变化很大,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头上长有不同形状的嵴,这些嵴有的由顶骨向后和向上延伸而形成,有的由鼻骨以及前上颌骨形成,有的下颌向下突起,形成龙骨嵴状,适于在水中捕鱼过程中以减少水的阻力。翼龙类为什么会演化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头骨呢?而在该时期,恐龙类的头骨的形态也变化很大,比如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它们的头骨的变化也非常多。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非生物学原因所引起,即象上面所提出的气候的变化(比如季节性或者纬度上的变暖、变冷、变潮湿或者干燥等)、大气成份的变化(比如由植物产生过度的氧气等)、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钙元素和硒元素)缺失等一种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引起生物体内部发育机制的改变,造成所谓的“畸形”。
综合以上的分析,翼龙类绝灭以在晚白垩纪时期分异程度逐渐降低为标志,并且演化出高度特化的大型个体,它们的灭亡是由于气候条件变得恶劣,使得它们不能适应而造成的。而这一气候条件的变化,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变化(板块运动,大洋的形成等)而引起的,并非由于所谓的“小行星或流星在6500万年前碰撞地球”而引起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