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的意思?罗哲文的长城赞的意思,越详细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3:41:41
长城赞的意思?罗哲文的长城赞的意思,越详细越好.
长城赞的意思?
罗哲文的长城赞的意思,越详细越好.
长城赞的意思?罗哲文的长城赞的意思,越详细越好.
上联是时间角度写的
下联是写长城的雄姿
长城赞
课文内容: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背景资料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跟现在大学里的情况不一样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了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跻身于文物保护对象的行列.
☆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本功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干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
☆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 五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在和它打交道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 过去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说法
2003年6月23日,一个由罗哲文任团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任副团长的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罗哲文他们考察的这段长城,修建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当时匈奴已经不再对汉王朝构成威胁.所以,罗哲文认为修建长城的目的已不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而是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来往于东、西方的商队,可以在烽燧中休息,补给淡水和食品,更换骆驼或马匹;两座烽燧间的距离正好相当于当时一天的路程.长城保护的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见证.在玉门关以西修建长城,则是为了适应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需要.
☆ 那一次我们是冒着风险去的
罗哲文经过考察发现:关于长城的长度,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量出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长城不是直线,更不是水平线,也不是只有一道,而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由许多道所构成的;我国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虽然比较可信,但没有把一道长城的双重、三重、多重的长度计算在内;许多人认为,各个朝代的长城都是在一条线上修筑或重修的,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比如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不在一个起点,也不在一个终点,相去数百甚至上千里.
☆ 局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
1952年,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文物维修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展开.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了维修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意见.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罗哲文.
长城维修的第一站,是八达岭长城.罗哲文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后来他回忆道:“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我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
☆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
解放后,首都北京面临着大规模的重建,当时围绕着老城墙拆除还是保留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罗哲文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坚决反对拆北京城墙.北京的城墙拆除之前,罗哲文曾经对城墙做了一次认真详细的调查、测绘,他一步一步地沿着城墙勘测,并且拍摄了很多照片,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烧毁了.
☆ 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
1953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马路要笔直,开车要无阻拦,体现古老北京街景的牌楼等都在拆除之列,最后竟然轮到了团城.
当时罗哲文所在的文物局正好在团城办公,又担负着保护文物之职,为此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指示下,罗哲文写了一篇关于团城的文章,配以大量图片,发表了出来.为了保住团城,罗哲文数次找梁思成商量,梁思成也一样心急如焚,甚至把苏联专家搬出来共同寻求办法,最后,罗哲文起草报告,梁思成面陈总理,终于保住了团城.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梁思成等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从营造学社开始,罗哲文就养成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热切希望后辈学者能够接过自己手中的尺笔,好好保护祖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遗产.
主持人采访对话:
主持人:我们发现您保护的领域在一点点扩大,从最初的古长城,到后来的古建筑.
罗哲文: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古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大.从现代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我们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里,是不是有些东西需要做保护?这是不能断代的.
主持人:梁思成先生反对拆北京城墙的时候,好像周围支持他的声音并不是很多?
罗哲文:我是支持的,公开支持过,但是当时不起作用,好在当时我还可以做点儿工作.那时我也算是全国负责古建筑保护的干部了,我提出过意见,也写过报告,我认为梁先生的意见是对的.其实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他当时说的是,北京城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包括城墙、街道还有其他重要的文物,因为这个就批判他,说他一点也不让动北京城.其实他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一点儿不动,他的中心意思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就是建筑新的北京.有人批判他说:你这整个城都保护,不就是一点儿也不能动了吗?我们怎么生活呀?当时中央有个方针,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在北京这个城圈子里头,你要搞生产,就要办工厂,所以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如果当时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北京就可能跟巴黎、罗马一样,一个新城、一个老城,那样的话,北京肯定是新城更新,而古城也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根源,当时的认识就是这样.
主持人:拆城墙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罗哲文:遗憾,实在是伤心呀!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很有感情,听说当时他痛哭流涕.城墙不是一下子拆掉的,从1954年开始准许拆城墙,最早拆的是永定门,以后就一个一个慢慢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拆完.
http://baike.baidu.com/view/261784.html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
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长城的位置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帮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http://bk.baidu.com/view/2203.htm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