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 沉默 赏析 1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3:57:37
朱自清散文 沉默 赏析 100字左右
朱自清散文 沉默 赏析 100字左右
朱自清散文 沉默 赏析 100字左右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在上海血腥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热潮,许多作家、诗人把满腔的悲愤,化作声讨的诗篇和文章,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和郑振铎《街血洗去后》,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篇章.朱自清在惨案发生后,写下了诗篇《血歌》,抒发他犹如“火山的崩裂”那样强烈的感情,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6月19日,他又写下了这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从另一个角度,抒发他“迫切的国家之感”.
朱自清十分注重文章的结构布局,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是内在的结构却十分讲究.全文共分五段,开头主要叙述自己遭受“袭击”的起因.但没有提到遭袭击之事,只是写自己对小孩的喜爱,和那个西洋小孩的“和平秀美”,文中有着一种温馨愉悦的气氛,为随后而来的突遭“袭击”,造成一种情境上的巨大反差,从而使文章跌宕腾挪,摇曳多姿.第二段写“袭击”的经过.正当作者用爱抚的目光在欣赏对座的西洋小孩,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时,西洋孩子的脸已伸到自己跟前,眼光像“两颗枪弹似的”,使作者一下子“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情境的陡转,使得文章顿生波澜.第三段写遭“袭击”时的瞬间感受,和涌上心来的思索;第四段进一步阐发遭受“袭击”的感想,结尾一小段总结全文,深入一层阐明主题.全文按时间顺序记述,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发掘出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重大题旨来.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不仅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而且还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其一是对西洋小孩面貌前后变化的对比描写.开初“我”在电车上注视的那个白种人小孩,“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而当他“袭击我”时,这个西洋小孩“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文章开头用较多笔墨具体地写其美,正是为了后来揭发其丑,写他先前的可爱,是为了更深地揭露其丑恶,作者运用这种先褒后贬,欲抑先扬的手法,很自然地从这个西洋小孩的脸色、眼神、乃至眼睫毛的变化,来表现这个西洋小孩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其二是作者使用了可以称之为并行对比的手法.当作者写到他在电车上看到那个外表可爱的西洋小孩时,脑子里立刻闪现一个中国小孩,那个像“依人的小鸟般”的刘君,“牵着他的手问他的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儿回答”,难得看到他的笑容,“他的脸老是那么幽静和真诚”.这个沉静、拘谨的中国儿童,过早地夭折了.在第一段落这短短的篇幅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中外两个孩子的不同形象,西洋孩子显得虎虎有生气,而中国孩子则温文尔雅,幽静柔弱.朱自清之所以要在记述西洋孩子对自己“袭击”的文章中,花这么多笔墨写刘君这样一个中国小孩,实在是大有深意在.随着文章的展开,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这一深层的思考.
作者善于从一个具体事件的叙述中生发开来,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发抒自己反帝爱国的感情.文章十分精辟地把西洋小孩伸脸对自己的袭击,看作“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那傲视“我”、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这里“只是”和“竟是”两个句子连用,前者强调“白种的”,后者突出“孩子”,语调峻急,愤慨和痛切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由一己遭遇的瞬间的袭击,联想到国家民族长期遭受的屈辱和蹂躏,一部近代中国外交史,就是一部丧权辱国史.而如今连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也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竖眉瞪眼,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啊!文章十分自然地引发人们“迫切的国家之念”.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在揭露那个西洋小孩盛气凌人的丑恶面貌的同时,竟然赞扬那个西洋小孩“也有可敬的地方: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这里初看似觉突兀,细想乃觉得这是作者思想高人一筹之处.朱自清的思想超越了那些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界限,他有着一种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他的“国家之念”,不是国粹派那种独尊中国传统、排斥外国一切的陈腐思想,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胆吸纳新潮的开放观念.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曾批评中国人把拘谨、驯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孩子视为“好孩子”,而把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斥之为“洋气”,指出“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文章的第一段具体描述那个中国小孩的深意,文章前后照应,完整紧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朱自清在当时还不是阶级论者,他不可能从社会制度这个根源上来剖析中国贫弱受欺的根本原因,只能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角度来论述,但是文章中强调“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强调要严肃地审视自己,这比之一般地呼喊反帝口号来,要切实、深刻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