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8:11:27
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

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
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

有谁知道白马寺的来历阿```?
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作为东汉的国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教至此,带来大量佛教经典,汉明帝刘庄敕令按照佛教传统式样修建了第一座寺庙,相传是白马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国驮载佛经、佛像而归,故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外有二匹相对而立的石马,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 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也多次亲临,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寺境幽雅的著名诗句.唐末期在全国范围的灭佛,使白马寺受到重大打击.宋太宗赵光义又下令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1333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仍悬于殿内.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气象庄严.迎面看见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人们不禁会问:“这与白马有什么关系?”这得从许多古籍上记载的这个著名故事说起——公元六四年(佛历六零八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梦见金色神人,身带日光,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次日,刘庄就此询问群臣.一位博学多识的大臣说:“西方天竺国(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 刘庄于是派人西去讨求.这一行人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遇到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就邀请二位来中国,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于六七年(东汉永平十年)一起回到京都洛阳. 第二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称为白马寺.“寺”本义是官署,因摩腾、法兰初来时往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佛教建筑就相沿称寺.“白马”之名,据说是取自驮经的白马. 虽然后世学者对这个传说和佛教初传中土的时间、路径等颇有争议,但一般佛教徒对此津津乐道,汉明帝求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基本公认的事实,白马寺也就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最初标志,蜚声古今中外. 佛寺祖庭现况 历史风雨中,白马寺数毁数建,但寺址从未变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有宠于则天,白马寺盛极一时,和尚达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中,白马寺受到较大毁坏,如唐诗所咏:“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十世纪下叶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鼎新伟构”,“更类天宫”.今天的白马寺建制奠定于十六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十七八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一九六一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白马寺占地四万平方米,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线上.走进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东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由元代高僧文才撰文,书法亦潇洒工丽.再前行,过歇山式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蒲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的“拈花微笑”. 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上有铭文“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白马钟声”为洛阳八景之一,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和尚上殿念经,击罄撞钟伴诵,白马寺钟声悠扬数十里,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也自能与之共鸣,反之,城内钟楼击钟,白马寺钟也自能共鸣. 大佛殿之后是供养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像呈坐势,姿态不一,神情各异,系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十分珍贵.所谓夹苎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苎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大殿后是接引殿,再往后就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佛殿毗卢阁.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在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毗卢阁内供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该经简明介绍佛教基本思想,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由摄摩腾、竺法兰翻译.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阁东西配殿奉有摩腾、法兰像.唐诗人王昌龄曾咏白马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其实早在北魏时,白马寺园林已盛名一时.白马寺植有许多沙果、葡萄、石榴等,果实“甘殊味美,冠于京中”,当时皇帝也派人来采摘.但这些情景已然不再了,今天最吸引人处即是清凉台.台上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莲花朵朵,数株古柏,蓊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释如秀曾撰联道:“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吞月混是毗卢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