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再学校 家庭 社会做一个道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23:03:42
中学生如何再学校 家庭 社会做一个道德的人
中学生如何再学校 家庭 社会做一个道德的人
中学生如何再学校 家庭 社会做一个道德的人
1.诚实 从古代教育家孔子“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到近代教育家张骞“诚实不欺”,再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教育是我国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什么叫“诚实”?笔者理解,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诚”.诚是一种态度,待人诚恳.二是“信”.要守信誉,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三要“实”.就是真实,不虚假,不虚伪.一个信用缺失、道德低下的国度不可能有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不可能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科学精神的基本体现,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让中小学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2.爱心 天津市在公共场所对6岁至15岁孩子的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孩子不知道助残日、盲人节和老人节.在这些孩子当中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年人或者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2%,父母生病知道照顾和安慰的只有15%.11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生从整体上说,缺乏人类社会一种最可宝贵的基础性道德品质——爱心.什么是爱心?世界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埃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关心,爱是一种责任感,爱是一种尊敬和了解,爱是成熟的创造性人格中的一种能力.从中笔者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有大德才有大智,有崇高的人格才有崇高的智慧,拥有爱滿天下的胸怀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 笔者认为,爱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生命的爱,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其它生命;二是对自然的爱;三是对社会的爱,包括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集体的爱等.爱的教育是善的教育,富有爱心的人必然是善良的人;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富有爱心的人必然是对生命充满敬重的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人是不可能有丝毫爱心的.爱的教育是富有同情心的教育,对处境不利人群的关心和帮助、乐善好施,是一个人充满爱心的自然流露. 3.良心 良心是在履行应尽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内心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惭愧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便会产生一种道德崇高感,心情愉快,容易促进身心健康. 一个人要有良心,这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我国的蒙学课本《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说明,人的善良本性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在人类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他:一种是道德向善的力量,一种是道德向恶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优化教育环境,不重视促使向善的道德力量的生长,一个人就可能滑向恶的方面.许多被父母和老师送进大学的学生的良心意识也不容乐观.大学生们在看这封信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神情和态度都不同,有的人一边看一边笑,似乎这是一个笑话;有的人则神态严肃,心情好像很沉重.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培养真正的人,而真正的人是有良心的.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在人文素质中,培养孩子的善良和悲悯情怀、尽早了解人类的骄傲和可能面临的灾难是应该得到重视的.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良心、良知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4.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认识、改造自然、社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认识,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客观科学的确认,是一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两种财富,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功与失败,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也就体验不到失败是怎么回事.但是对学生来讲,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二是让学生经受挫折的磨难.自信必须在挫折中才能转化为人格.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让学生在挫折和磨难中增长见识,让学生知道人生当中是有困难的,在磨难与困难当中方显英雄本色.三是培养学生“我能行”的人生态度.“我能行”是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标志,是自信之花.要让自信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在面对人生的任何困难和挑战时,都能有一种“不退缩,我能行”的坚强信念. 5.责任 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负起应尽的责任.什么是责任?笔者认为,践行诺言、干好工作、约束自己做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后果等,都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为之付出行动.责任心是一种催生智慧和能力的道德力量,同时又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量.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知识分子一种伟大的品格.在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创始人高镇东先生对这句话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 6.习惯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印度谚语告诉我们,“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 笔者历来认为,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良好的习惯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习惯养成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习惯的养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