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7:51:14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
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我们通常认为,文学创作是面对心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写得太简单容易,难免会失于轻薄.一些中青年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就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如何应对,谈了自己的看法.
东西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连写作者本身也会“浅阅读”,就像为了赶时间吃快餐一样,但是一个人总是吃快餐就会营养不良,真正吃得舒服、满意的还是正餐.写作者应该对这种阅读形势警惕,但也不必恐慌.只要人类还有精神需求,就会有“深阅读”.作为写作者,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那些“深阅读”的人写作,不会为了一味地获得点击率而放弃对人性的深挖、对善良的发现,也不会放弃对形式和语言之美的探索.在读者面前,有的作品是“过眼”,有的作品是“过心”,我希望写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如果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浅阅读”立刻就会变成“深阅读”.阅读形势尽管变化很快,但人心有不变的需求,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真的追寻、对善的感动,也许真善美的顺序在不同时期会有挪动,比如今天读者会先去寻美,再去找真和善,但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写作者也不能因为有了固定的客户,就不去求新求变,而是要尽快地与新生读者群找到共同语言,尽最大努力超越前人和自己,创作出既新又美的文学作品.创新和坚持是一对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文学只有创新才能坚守.
胡学文认为,现在的阅读是多元共存的时代.快餐式阅读确实有方便、快捷、轻松的优势,对传统阅读有一些冲击,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传统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摄影永远不可能取代绘画.真正的阅读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对内容的感受.归根结底,还是基于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快餐阅读难以满足和达到的.如果我阅读重要的、喜欢的作品,一定读图书.文学有自身的魅力,它离不开作家的创造与想像,一个写作者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创造力就不会萎缩.作品的深度与可读性并不矛盾.我从来不反对可读性,小说首先要让读者读下去,可读性强的小说并非就是通俗的.如《追风筝的人》,谁能说它是浅显的?阅读有障碍的未必就深刻,关键是作品背后能让读者感受到什么.阅读作品其实是审视自己或他人的灵魂.
庞余亮经常被邀请去做文学创作讲座,他说,这时我讲得最多的不是我的创作,而是阅读,如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快乐等.从这一点上说,我是一个多么愿意把我的阅读快乐与别人分享的人.在我做讲座之后,听众们都想成为一个灯光下的阅读者,但事实上,一旦他们走出讲座现场,走进滚滚红尘中去,我就知道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的听众在滚滚红尘中,我说的话以及他们刚才所发的宏愿都会化为百万碎片.其实不能责怪他们.生活如此的沉重,浅阅读的时代就不可避免要到来了.比起做作家,我更愿意成为一个阅读者,做作家是辛苦的,但做阅读者是幸福的.那是一个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和迎合.不过我不怎么喜欢新书,我现在喜欢在旧书网上淘到上世纪80年代出的那些好书.在那个黄金时代里,人心沉静,文风青春,几乎看不到任何泡沫.就这样,我和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成为了知己.畅销书里藏着诱惑人心的东西,而好书里面藏着人心中最宝贵的东西.过去,我很想成为一个畅销作家,现在,我更愿意成为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的作家,这不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话,而是一种选择.
作家们认为,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我们的创作应在保持内容上的深度和形式上的可读性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东西说,要想作品有可读性,就得像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作家首先是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我才获得了衡量我自己的作品的标准.”每写一部小说之前,我都要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的话,你会看这部小说吗?”只有听到自己肯定的回答之后我才会动笔.读者并不排斥“深度”,就连我接触到的“80后”读者也不排斥“深度”,问题是“深度”要巧妙,要让人能够接受,这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输出国在石油价格走低的时候,就会控制石油的产量,但是作家们在读者疲倦的时候,却从来没想到控制自己作品的产量.艺术作品不是快餐面,它绝对不以字数和出版量来衡量优劣.今天的文学作品生产周期短,出版数量多,难免会让读者应接不暇.如果每个作家少写几句废话,多出一些精品,让故事更紧凑一点,使细节更密集一点,把语言弄得更幽默准确一点,我想读者们会举双手赞成.
徐则臣说,作家该想想如何把满汉全席做成盒饭,如何把鲍鱼海参做得像青菜萝卜一样易于消化,如何让老僧说出家常话.这难度当然很大.可能还得从文学的基本面下功夫,比如故事性、语言的平易生动、表达的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对当下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找到可靠的兴奋点等.要求一个作家去写万金油式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写作首先是个性化的创造,然后才会去考虑读者.通才即是庸才.一个作家要“精”,必须在他所愿意和能够表达的方向上深度掘进.徐则臣还针对自己目前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到,我当然希望我编发的稿子质量越高越好.这也是纯文学刊物“是其所是”的前提.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低估读者的鉴赏水平,以为刊物必须“俯就”他们才对,其实未必.不能因为读者会三天两头吃盒饭,就认为他们不需要大餐,他们的需要甚至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迫切.有什么样的读者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刊物,同样,有什么样的刊物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读者.我相信后面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