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下列人的生平.吴敬梓;曹雪芹;马克-吐温;3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7:52:43
说出下列人的生平.吴敬梓;曹雪芹;马克-吐温;3
说出下列人的生平.吴敬梓;
曹雪芹;
马克-吐温;
3
说出下列人的生平.吴敬梓;曹雪芹;马克-吐温;3
童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回答者: 834778775 | 一级 | 2010-5-17 18:46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中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用来纪念他的“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回答者: 甜蜜小圈圈 | 二级 | 2010-5-19 12:28
安徽人 回答者: 22387597 | 一级 | 2010-5-19 19:57
百度百科输入吴敬梓,非常详细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的语文书.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用来纪念他的“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曹沾(zhān)(约1715~约1763),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大约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叶,作为汉军出身的内务府旗人,故当为汉族,汉满两族皆以为是本族中人,三百年来各自以为矜夸[1].清代小说家.祖籍江西武阳,后分两支一支关内落脚于河北丰润,另外一支落脚关外在辽宁铁岭,宋朝开国元勋曹彬是其远祖.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一般认为他就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俯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所续.曹雪芹故居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
马克·吐温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
马克·吐温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轮船爆炸.吐温为此感到极内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觉得他自己需负上责任.可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而缩减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回答者: jsxhlfj | 四级 | 2010-5-20 16:05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为满周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5-22 19:29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
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举业,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
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他被乡里视为“败家子”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没落之中,仍变卖了家产,以葺先贤祠.同时,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称病不去.而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竟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程晋芳《寄怀严东有》)的地步.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地说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里正是写出了吴敬梓与由“正经人”所组成的世界和他们的人生规范的冲突.在吴敬梓看来,在所谓“正经人”的世界里,人心为功名富贵和虚假的道德所掩蔽,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健康性,更失去了求知和求真理的热情,倒不如“和尚道士、工匠花子”生活得自然本色.他必须从这个“正经人”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才不致使自己的生命遭到窒息.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回答者: 853878238 | 二级 | 2010-5-23 10:35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回答者: dwx灬 | 二级 | 2010-5-24 17:45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吴敬梓故居图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5-25 18:26
你问我 我问谁 参考资料:自己去找 回答者: dj85200 | 一级 | 2010-5-25 19:19
yes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5-26 20:2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他出身的那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在明清之际有过五十年光景的“家门鼎盛”时期(注:见《文木山房集·移家赋》).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方尊《文木山房集序》),祖辈也多显达.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家道开始衰微.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善治生,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被族人看作败家子.三十三岁迁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难,但仍爱好宾客交游,“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金和《儒林外史跋》).在这种“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的生活中,使他有可能从程廷祚、樊圣谟等朋友中,接触到清初进步的哲学思想(注:程廷祚是清代进步的思想家,为李学派的首领之一李恭的传人.).吴敬梓早年也热中科举,曾考取秀才,但后来由于科举的不得意,同时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周旋中,也逐渐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厌弃功名富贵,而以“一事差堪喜,侯门未曳裾”(《春兴》)自慰,并提出“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才”的疑问(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注,见《丁辛老屋集》卷十二).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以病辞,从此也不再应科举考试.
此后,吴敬梓的生计更为艰难,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过活.在冬夜无火御寒时,往往邀朋友绕城堞数十里而归,谓之“暖足”.在经历了这段艰苦生活之后,他一面更加鄙视那形形色色名场中的人物,一面向往儒家的礼治,在他四十岁时,为了倡捐修复泰伯祠,甚至卖掉最后一点财产——全椒老屋.吴敬梓怀着愤世嫉俗心情创作的《儒林外史》大约完成于五十岁以前(注:程晋芳《怀人诗》(作于1748—1750年)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据此可知书大概成于1750年前.).
吴敬梓晚年爱好治经,着有《诗说》七卷(已佚).五十一岁时,乾隆南巡,别人夹道拜迎,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一种鄙薄的态度.五十四岁时,在扬州结束了他穷愁潦倒的一生.作品还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5-27 18:46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吴敬梓故居图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