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赤卫队观后感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08:48:05
洪湖赤卫队观后感500字
洪湖赤卫队观后感500字
洪湖赤卫队观后感500字
“洪湖水呀,啊浪也么浪打浪啊……”熟知的旋律,童年的印记.作为红色经典歌剧和电影,伴随几代人的成长之后,再次以电视剧的表演形式走进观众的视野,唤醒沉睡的记忆.即使没有看过这两部剧作的许多年轻的朋友,也会耳熟能详这些感人肺腑的红色经典.
温故知新,作为老生常谈的生活哲理,或许能有几种不同的解读观点,但最终,都得归于一个道理的层面之上——人们只有经常不断地温故典籍,汲取知识营养,完善自我,才能融汇新旧,贯通古今,不负时代的需求.
在崇尚时髦,翻拍经典剧目的热潮下,《洪湖赤卫队》悄然无息地走进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与煮“三国”、品“红楼”遭遇了太多的热议、拍砖,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不仅仅是该剧取之红色的经典,其精准的定位也是产生不同反响的主要原因.
“三国”、“红楼”的配乐不济,已将议论与批评推到风口浪尖,而《洪湖赤卫队》的歌剧和电影均以配乐为见长.虽然经历了五十年的沧桑,但其乡土特色的唱腔和经典的民族配乐却依旧光彩夺目,岁月的积淀,使她越加琅琅上口.继续沿用这些经典配乐和唱词,一方面,她可以拂去时间的尘土让人们重新找回失去的记忆,另一方面,她能即刻引发许多老观众的观赏热情,勾出这些人对昔日的怀念.剧中既保留了“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唱段,延续了王玉珍的原声唱腔,也融入了新生代唱法的时尚美感.此次翻拍,改变的是制作水平与配乐手法的时代感,不变的是红色经典的主旋律,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翻拍”的价值与心灵的启迪同在.
在人欲横流的时间段,拜金主义,诚信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人们少了应传承的印记,多了不该猎奇的心里和争勇好胜的虚伪情绪.当人们的心理定势茫然于十字街口的走向时,革命经典剧作之一的《洪湖赤卫队》以电视剧的方式再现,足见其“分量”十足.她成功登陆央视黄金时段,就是对该剧最大的肯定和最好的宣传.在剧中,人们熟知的几位英雄人物的表演没有时尚的脸谱化和形式化,显得更为接近历史,贴近观众,故事的铺垫更为细腻.那些慷慨赴死的人物造型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情节,以及精炼的台词也表现得恰到好处.
该剧基本上按着原歌剧和电影的历史框架和结构而展开.韩英、刘闯、彭霸天和王金宝等正反人物基本保持了老剧本的原样.将原剧不足100分钟的故事情节扩大为28集的长篇电视剧,这样既拓宽了原有故事的细节,也增添了一些虚拟的人物,进而使剧情更为跌宕、紧张、悬疑,以此达到欲罢不能的收看效果.剧中新增了谢十三等新的角色,使原有的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多姿.从观赏的角度看,这些新增的人物不但没有突兀的印象,反而在韩英、刘闯与彭霸天的阶级矛盾与生死较量之上增添了新的矛盾点,使剧情更为复杂,情节更具吸引力.
此外,剧中湖景、枪战、打斗,和坚守信仰等戏份的改良,无疑增添了许多观赏性:荡漾的湖水、盛开的荷花、摇曳的芦苇、游弋的渔船,以及“我自巍然不动”的信念……鱼米之乡的生活气息和坚持斗争的必胜决心,真实感人,把观众的视觉和记忆由欣赏优美经典音乐的境地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奋争年代……令人如痴如醉,感慨万千.
韩英,既是一代人的骄傲,也是武装斗争的缩影,更是共产党人的楷模,她的故事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剧中韩英的扮演者温峥嵘,用她黝黑的肤色,冷峻的轮廓和刚毅的抉择,重新塑造了一代红色经典——韩英的英雄形象,甚至从某种角度看,超越了王玉珍的原版,由此一改其都市丽人的“不良”印记.而反面人物彭霸天的表演水准和阴险狡诈的丑恶嘴脸也比原版更加令人“切齿痛恨”.
应该说,好的文艺作品,不但可以陶醉其中,咀嚼精华,而且能够触景生情,引发深思——在富裕的生活中,在时尚的年代里,如何温故“典籍”,怎样缅怀革命先辈,自觉抵制低级趣味对我们“肌体”的侵蚀,从真正的意义上构建和谐的家园.
温故“洪湖水”,拾起逝去的记忆;感受浪中情,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剧中许多情节感人至深,其中的两段话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是,在“武汉官邸”,彭霸天的女婿陈述道:“不错,你花钱请军队清剿,是有可能消除共产党的赤卫队,可老百姓的那股对立情绪,不是军队能够清除的.”他又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在城里,干活的工人和老板是一对冤家,在乡下,种地的、打渔的,和地主、湖霸也是一对冤家,就算您靠当兵的帮助夺回了彭家墩,可这无休止的仇恨和造反,永远不会让人得到安生.”这是剧中的反面人物所言,但所揭示的“千里长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幢为隙烟而焚”的“警示”,却值得结我们认真地反思——共和国的江山是由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而作为后人的我们该如何吸取“他人”的教训,防微杜渐,守住这些来之不易的的胜利成果呢?
二是,韩英在狱中与母亲的真诚对白令人感慨万端.在背景《看天下的劳苦大众得解放》的原声唱法的衬托之下,韩英——党的好女儿、母亲的好闺女,在行将于天明慷慨赴死之际,命若悬丝之刻,依旧为保全赤卫队而阻止战友的“营救”.她提示母亲:“他们是在拿我做诱饵,我不能让赤卫队因为我而遭受损失,”韩英深情的告诉母亲“您要是真的疼我,就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胡子爹.”随后,她在“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经典唱词的烘托之下,向党、向母亲、向她所坚守的信仰倾述诀别时的真挚感言:“娘,自从我跟了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准备好为革命事业献身了.”她叮嘱母亲,“娘,我死了以后,你可不能把握埋在湖边那片坟地里,一定要把我埋在彭家墩最高的山岗上,那样,我就可以天天看见您,看见彭家墩的乡亲们,看见赤卫队的战友们,日后,还能看见红军主力打回来的那么一天,看见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最后,韩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那么多活生生的战友,都是为了这面旗帜抛洒了鲜血.”……这些慷慨之言,这种朴实情感,对比原作有较大的改动,但却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经过修饰和润色之后显得更加充实、饱满,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引发深思,催人泪下.
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诘问我们自己:那些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的是什么?或许,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或许,我们没有那么真切的感受;或许,我们所处地位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表象、理念、信仰和坚守等方面.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糖中,但却很难感受那段艰辛的岁月.除了一息尚存的“老兵”,我们当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人,也只能通过书刊杂志或借助于影视剧等方式,去想象在峥嵘岁月中拼死奋争的“他们”,去感悟他们为了理想、信仰而不惜“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情操和刚毅.
他们所想的,即使赴死,也要息身在高高的山冈上——看到亲人、战友、主力部队的凯旋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他们所说的,我们那么多“活生生”的战友们都是为了“这面旗帜”抛洒了热血——期望这面血染的共和国旗帜有朝一日飘扬于长城内外.
“三国”、“红楼”作为历史名著,所传承的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化,而作为红色经典之一的《洪湖赤卫队》,所承载的则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史,和我们坚守的信仰.
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勿忘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勿忘那些英勇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先辈,勿忘我们的信仰,勿忘我们的誓言,才能“珍惜”、感受我们的现代生活,才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共同铸建和谐的家园.
和平年代里的红色印记,经历了五十年的沧桑,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相信在此之后,这些红色经典也将继续伴随后来者的生活,并得以代代相传,发扬荣光,永世不忘——“洪湖水,浪打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