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炼句的故事,请你收集整理一篇,写在下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0:22:30
我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炼句的故事,请你收集整理一篇,写在下面
我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炼句的故事,请你收集整理一篇,写在下面
我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炼句的故事,请你收集整理一篇,写在下面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当时秦、赵两国签订条约,条约中写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没多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不悦,派使者责备赵王说:我们两国间有条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现在秦欲攻魏,而赵却要救魏,这违背了条约.赵王问计于平原君,平原君向著名的诡辩家公孙龙求教.公孙龙曰:赵国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因为赵国要救魏,“赵之所欲为,秦应助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结果秦王只好撤兵.公孙龙的妙策之所以得逞,就在于秦赵之约的措辞概念不明,表意含混:条约只笼统地规定秦与赵一方想干什么,另一方就要予以支持,给予帮助;而没有规定其欲干事情的背景条件,更没有规定碰到双方意图不同时应如何处置.公孙龙就利用了这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古代的一个外交案例.另一个案例发生在近代:民国元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约法》一出,众议纷纷:究竟是国务员对总统负责任呢,还是国务员协助总统对议会负责呢?这可不是一般性的语言歧义,而是牵涉到实行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的大问题,结果惹了不少历史麻烦.这个条文直到民国十二年制定宪法时改为“国务员赞襄大总统,对于众议院负责任”.这才算把歧义消除
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一字师”说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计有功《唐才子传》)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
“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在南宋未年一大批爱国诗人中特别引人注目.他能诗能画,尤工墨竹墨兰.宋亡前后,他的诗画都以表达民族气节为主题,甚至连名字也为此而改:“忆翁”、“所南”,即不忘故国,心向南方赵宋朝廷之意,“思肖”亦即思赵(因赵字从走从肖).宋亡后的四十多年间,他终身不娶,矢志复国,坐着和睡觉,头面绝不向北.一听到有人讲北方话,捂着耳朵就跑,与元蒙政权格格不入.郑思肖的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歌菊花,实际上是宋亡后志士仁人民族气节的再现.因为是写在宋亡之后,所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不是一般的高风亮节的自我勉励,而是在沉痛悼念故国的情感中,突出地强调了誓为故国而殉节的忠勇烈士精神.这两句诗不仅成了诗人烈士性格的代表,也成了激励民族气节,咏歌忠烈精神的千古名句.他还有首《菊花歌》,与这首诗立意相同,但用语却更明白:
太极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风身.
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
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
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
高昂着不屈的头,眼望着南山(指赵宋),身虽寂寞,心却贞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烈士殉难图!这就是最后两个警句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强烈的印象.
1.僧敲月下门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
2.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3.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4.红杏枝头春意闹
句中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
其实,好些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