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1:45:12
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1.从总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求一篇邓小平理论的论文,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从总体上把握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程特点.本篇内容总体上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它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各章节的相应知识点,都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要求考生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分析说明我国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热点现象,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所出现的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二是它有很强的政策性,对各章节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几乎都涉及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对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是考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并在应考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从今年大纲的修订情况看,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的调整,更加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整体,并突出了这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第六章增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第十二章增加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内容.这些调整和新增知识点,也都是反映了本门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考生应特别加以注意.
2.全面把握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地位.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分析现实生活各方面重大问题、改革和发展等重要举措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各项重大方针决策的基本依据.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基本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构架,只有全面把握了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地位,才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本部分有关各章节和相应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3.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把握,但更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篇内容都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考生应结合考纲中的有关知识点,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热点现象,以及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因为对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在政治考研试卷中往往更多地采取分析题、辨析题等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而题目给出的材料往往都是我们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现象和问题.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把所学理论与当前改革开放的时局、建设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了解这些问题、热点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矛盾的焦点所在,尝试运用本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解释现实问题.
4.结合各章节内容的学习,注意了解和把握与之有关的中央重要文献、文件,以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的精神.是对政治考研试卷中所涉及到的现实经济政治问题的具体分析,最终的依据和评价正确与否的标准答案,都有相当部分与上述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的观点和相应的方针政策直接关联.
5.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所阐述的多是我国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往往既可以用本部分中的观点和原理来分析,也可以用《政经》、《哲学》等学科的观点和原理来分析.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本部分的有关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即在平时就有针对性地尝试用《政经》、《哲学》中的原理,来分析本部分中涉及的那些重大现实、热点问题.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家政治考研试卷中那些跨学科、跨章节、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回答的试题.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科学的预测.关于这方面的基本思想包括: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①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因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已被打破.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社会成员过上富足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里的私有制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他们还用“财产公有”或“财产共有”等提法来表达生产资料公有制,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
(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分配方式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相应地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他们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但是按劳分配从未来共产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还是有局限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人们思想境界极大提高,这时社会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四)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占有,这就消除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从而可以做到有组织地进行社会生产,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病.由于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退出经济生活.
(五)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时期的国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因此,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国家开始消亡.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②
(六)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是由于社会片面发展而造成了人的畸型发展,即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人的自身价值在不断贬值.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了奴隶般的社会分工,因而社会成员可以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需要我们加以把握.第一,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这些论述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自己头脑的想象中来描绘社会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也要接受实践检验.第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理论抽象,是对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内在属性的理论概括.因而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从我们今天的目光看来,这是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曾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认为这种预测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因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③列宁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和发展问题一样.”④1899年列宁在同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论战时也涉及到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探索.列宁当时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代之以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⑤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由于这种实践还不充分,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仍然持谨慎的态度.1918年在俄共(布)七大会上布哈林提出应该在党纲中详细论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反对这么做.列宁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实践还不充分,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社会主义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民政权,等等.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列宁赞成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论.同时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将经历若干个阶段的思想.他曾经使用过“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完备形式”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等.
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提出过宝贵的见解.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明确阐述的思想家.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最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上层建筑的特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由于党内“左”的思想逐步发展并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因此中断.他曾经提出的许多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也因此陷入了迷误.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⑦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⑧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四)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即现实任务,又讲了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我们已经做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做的事;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邓小平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过程它是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的关系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五句话)中确实没有出现“公有制”这个字眼.能不能由此提出公有制不重要的结论?不能.而且更不能以此作为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借口.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过这个重要思想,“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0}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前的论述中又谈到了公有制.邓小平认为深圳特区之所以姓“社”不姓“资”,就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
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  苏联  东欧  中国  结论
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  共产主义(低级、高级)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 新经济政策
直接过渡 迂回过渡 “意识到社会发展分阶段”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成(1936)  共产主义过渡(1939)
勃日列涅夫: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
安: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
苏东都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1)把社会主义看得很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2)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估计偏高.
我国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
第一阶段:1949——1956,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为标志,社会主义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认识基本正确.
第二阶段:1957——1977
忽左:(58年):认为很快进入共产主义.
忽右:(1959以后):重提阶级斗争,认为整个社会主义都处于过渡时期.
第三阶段:78年以后
逐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做了全面阐述.
二、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
1.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起点低,历史超前)
2.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
四世同堂的生产格局;总量大,人均少;加工工业超前发展,基础工业不足;生产力发展软件落后.
3.时代特征看
4.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九大任务P53~P5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九大任务
序号 简单概括 具体内容
1 总特征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农业国工业国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 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科教文化落后较发达 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不富裕较富裕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不平衡平衡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 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 精神文明建设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9 历史任务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一) 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 特征
1.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不完善.
2.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能包容一切领域,还需要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健全.
5.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市民习惯势力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 初级阶段的形成P59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P60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解决这一矛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P68、P69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 基本纲领的内容
表1 经济方面
目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策 所有制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分配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对外开放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效果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表2 政治方面
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策 国体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法制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效果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表3 文化方面
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政策 指导思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两个素质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二为双百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古代国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意义
1.正确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2.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3.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
4.这个纲领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