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内容R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8:01:51
孝文帝改革内容RT
孝文帝改革内容
RT
孝文帝改革内容RT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意义: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迁都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全部展开
孝文帝迁都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收起
二楼都把我要答的都答了 拿分走人吧
迁都洛阳 汉服汉姓汉化
内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全部展开
内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意义: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收起
内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全部展开
内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意义: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收起
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太和八年,主要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是在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于改革随迁洛阳的鲜卑人的生活习俗,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在内,共有六点:1.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就是在户调之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头;官府定期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与...
全部展开
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太和八年,主要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是在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于改革随迁洛阳的鲜卑人的生活习俗,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在内,共有六点:1.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就是在户调之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头;官府定期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与“班百官之禄”的同时,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2.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孝文帝下均田令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2)土地 不准买卖 (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 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4.户调制 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
5.迁都洛阳
6.改易习俗 易鲜卑服装为汉服 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迁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