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是否真实拜托各位大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21:53:26
色即是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是否真实拜托各位大神
色即是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是否真实拜托各位大神
色即是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是否真实拜托各位大神
色,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如: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 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六根清净: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 一尘不染:佛家语.尘(梵artha或vis!aya),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四大皆空:佛家语.“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空”的含义是“性空”.(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五蕴皆空:佛家语.“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 南无阿弥陀佛:又作“六字名号”.皈依阿弥陀佛之意. “四大”与“五蕴”详解 “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Sunyata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