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正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8:50:47
孔子提倡的“正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子提倡的“正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子提倡的“正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子像孔子经常提倡正名,那么究竟什么叫“正名”?“正名”具体指的是什么?这是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你是干什么就干好什么,不要越位,不要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下面用一件最具体的事情来说明这个问题.《论语?子路》篇第三章记载孔子和子路的对话,非常精彩动:【原文】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说:“如果一定要让我执政的话,首先就是正名.”
孔子说:“真是粗鲁莽撞啊,子路.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就要保持沉默.如果没有正当的名分,说话就不顺畅;如果说话不顺畅,那么事情就办不成.如果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可能推行;如果礼乐得不到实行,那么刑事处罚就不可能合理公平;如果刑事处罚都不能合理公平,那么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手脚都不知道该如何放.所以君子的名分是一定要讲的,讲了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不能有一点随意和马虎.”【注释】[卫君]前注都说是指卫出公辄,确论.[奚先]先做什么.奚,什么.[正名]这是很深刻的话题,历来注释家解说纷纭.多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者.这里的正名是恢复原有典章制度和一切名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自己的名分,干自己该干的事.名和实要相符.[阙如]存疑不言.不要强解.[刑罚不中]刑罚不适度,不合法规.[错]同“措”,安置.
【评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关键是“正名”的意义,孔子到底要正什么名.有的学者认为子路和孔子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卫灵公死后,出公辄当政的时候,因此认为孔子的话是要求出公应当主动迎接父亲蒯聩回国当国君,这样才名正言顺.孔子在卫国时间比较长,受到的礼遇也最好,对于卫国的政治情况当然清楚.卫灵公当政时,长子蒯聩已正式确立为世子,属于法定接班人.但他与南子发生矛盾,出逃到晋国进行政治避难.卫灵公死,按照道理应当他回国即位,但他的儿子辄直接即位,爷爷死孙子当国君,而儿子正壮年,晋国派军队护送蒯聩回国,但卫国不接纳.因此有人认为孔子这里的正名就是要给蒯聩正名分.这种解释有道理,从子路的反驳看,当是这种情况.但这里的“正名”是从整个社会生活来说的,是孔子政治理想克己复礼的具体步骤的第一步.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各种礼制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全面整顿,要求重新恢复各种制度,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才可以开始新秩序的建设,老百姓才会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全体社会成员才会有所遵循.因此这里的名是理论、秩序、规范、法则,“正名”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一切名实不符的东西.后世关于名实相符的要求实际就是孔子最早明确提出的.
以上是拙著《论语精评真解》中的原文,未做任何改动.下面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再简单概括说明一下,以便于理解孔子和子路对话的真正意义.
卫灵公死,按照正常顺序就应该早已被确立太子的姬蒯聩接班,但因为姬蒯聩和卫灵公宠爱的南子有矛盾而流亡外国,故南子以及大臣拥立姬蒯聩的儿子姬辄当了国君.子路在当政大臣孔悝家当家臣,孔悝当然时支持姬辄的.这样子路可能向孔悝和姬辄提出争取孔子的支持,这样政权容易稳固也便于赢得卫国百姓.于是便试探孔子是否愿意在卫国出仕.而孔子首先提出的是正名,子路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原来老师真有这样的想法,便顺嘴说孔子迂腐.孔子才发那么一通议论,提出正名是前提.其他一切行政措施都需要在正名之后.孔子的正名,首先就是要求姬辄使自己当国君合法.那么或者迎接父亲回国,让父亲将位置传给自己,或者取得父亲的同意.这样再执政就有底气了.扩展开来,一切人都有这样的问题.确定自己的角色后便可以理直气壮了,便有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