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3:31:55
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通道”是什么呢?又怎么“对接”呢?◆多年来,我们经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究竟怎样结合的问题,人们关注的比较少,主要停留

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个“通道”是什么呢?又怎么“对接”呢? ◆多年来,我们经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究竟怎样结合的问题,人们关注的比较少,主要停留在提法上,“口号式”的比较多,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实施.这也同时说明一种情况,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此理解透彻的.理解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角度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层面,这首先要弄清楚理论与实践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首要的,也应该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这种情况.那这么说是理解的层次吗?我认为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吧?还是指导和研究的关系呢? ◆也可以这么理解.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在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一定理论作支撑的,并以理论作指导的.如果哪位教师拒绝理论,实际上就是拒绝进步.因此,有专家提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实践层面看,尽管都在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际上理论和实践却常常是剥离的,很多实践不被理论所指导,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层皮”,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做到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对接. ◇是这样的.有时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是对接的,那么实行起来有偏差怎么办?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解决呢? ◆你以上所说的,就是下边我想要说的另一个角度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实践不用理论指导,理论也不能指导实践的现象.究其原因,不是理论不对头,也不是实践不需要理论指导,而是在操作层面,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拉得很远,尽管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愿望,却是事与愿违. ◇那就是我们实践理论的人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了,让理论的力量在实践的层面上开花结果. ◆以上只是一种现象分析.事实上,理论确实距离教师所能接受的程度有相当的距离.出现这种现象怎么办?这个时侯,就要想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的问题.如果再划分层次,那就是将理论进行有效、透彻地解读,甚至是分解,让理论形成在与教师教学实践接近的另一个层面上.就象鉴赏文艺作品一样,剖析内涵,挖掘主旨,增强感悟,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 ◇就是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应该是对接的交点吧? ◆是的.再进一步讲,当前专家所进行的指导与引领,与我们普通教师所能接受的程度还有相当的距离.听了专家的讲座,往往出现“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的现象.为什么呢? 不是专家引领的路子不对头,而是很多专家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基层普通教师的业务素养究竟有多高,专家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判断比较理想化.因此,专家所进行的专业引领往往和我们教师的实践找不到结合点,也就不能做到相结合. ◇教师没有找到和自己实际情况相应的结合点,这是实际情况,专家们或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吧.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在培训时,也往往对很多理论照本宣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传导出的理论当然也就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这个时侯,我们就不能等待观望,就要寻找哪个层面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 ◇理想化不能只作为一种追求,应该快速找到结合的方式方法才对,不然就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遥远目标了吗? ◆你理解得很正确.从你的说法上,可以引出现在正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那么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不是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呢?其实也是.如果按照条文去生硬套用,也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当它们出现两层皮的现象的时候,问题就很多了.我在博客中所作的分析与表述,其实就是对一些理论进行二次解读,降低一个层次,与教学实践更为接近,让教师容易理解和运用. ◇我认为也是这样.我看到了那些博文,完全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那么这个“对接”由谁来进行呢?我想还应该由教育教学管理层的人员进行解读、分解、细化来完成.只有这样,才更接近教师的实践层面.在这个层面,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和运用,也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反过来说,“对接”上了效果就一定出现了吗? 那也不一定,还需要教师进行内化,化作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作行为.因此还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完成. ◇明白了.就象您以前说的那样,不能抱怨,明知条件和实际情况已经这样了,只能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才是最佳途径. ◆是的.实际上,对于很多概念与要求,教师还都没有真正理解到位.比如,“有感情朗读课文”,很多教师理解为就是流利地读课文,或者是有节奏地读课文,或者是“拿腔作调”地读课文,使情感游离于文本之外,只是注重了朗读技巧,而情感极其苍白.其实不然.这个要求,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当中,以情促读.课标中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教师在理解上还与课标要求有距离,类似的问题这也需要进行二次解读的. ◇我打个比方理解这件事,就象唱歌的人不是仅仅识谱、定调,还要有汹涌澎湃的真情,这样的歌声才能感人.共鸣从这里说起吧? ◆是的.唱歌讲究声情并茂,读课文的要求也在此.共鸣是文艺作品的内涵与欣赏者产生理解的一致性,并出现非常强烈感受的那种体验. ◇教学不也应该有共鸣吗?我觉得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出现的. ◆是的,可以这样说.与文本对话,如果产生共鸣,那将是最佳效果.我认为,只有对一些理论和理念进行深入解读,破解条文性的表述,让教师能够充分分解到教学实践当中,那才实现了有效对接.否则,只是对理论的翻版.因此,我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对接工作,主要要由管理者来做,由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来做. ◇那就是深刻的理解了,复印的效果没价值,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受益.谢谢您富有哲理性的解释,我懂了. ◆是的.我曾经和有些人说过,说起理论表述,好象谁都能看懂和理解,因为谁都认识字.但是其实内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所理解的往往是表层意义,缺乏深刻性,也就不能领悟到内涵.认识——了解——理解——领会——掌握——运用,这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环节.因此,从这几个环节上来分析,很多人对一些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前几个环节上,并没有深刻到后几个环节. ◇我今天还和学生说呢,“天下文学一大抄,抄到妙处最为高,妙在何处?”我解释为您说的那样,就是内化衍生出自己的新的东西, 这也是别人所拿不走的. ◆有一定道理.就象古人的背诵,其实也是一种内化过程,背的东西多了,自然而然地也会写了. ◇真是这样的.